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张立群:2016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重点分析(7)

2.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保障 

地方债置换是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的一个可靠路径。过去,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上有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短借长用。这是由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以间接融资为主,一直来自于银行贷款。一个几十年期的建设项目,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在短短几年内是不可能收回投资的,而银行资金基本上是短期资金,在借给一个长期建设项目之后短期收不回效益,那银行承担的资金风险就很大了。所以,短借长用导致的问题就是项目效益没有收回来的时候,贷款该还了,那怎么办?经过近两年的探索,我们发现地方债的置换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路径。过去,发债主体分散,各地方政府都可以发债。比如,一个市委书记或市长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把各个银行领导都请来,说我们确定并打包了这20个项目,资金由我们来担保,你们给贷款。过去的投融资平台就是这个样子的,但是担保人的层级和背景都不一样,且市里的领导班子经常在变,所以,银行承担的风险较大,项目质量也不能保证。 

现在的地方债置换是国家审计署对所有举债进行全面清理。也就是中央财政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担保,这样的话,对地方政府发债是一种规范。由此,我认为在地方政府向银行举债过程中,通过中央层面对投资资金、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的摸底审查,使地方债的置换大大降低了银行的资金风险。在这一背景下,地方债置换额从2015年的3.2万亿增加到2016年的5万亿。地方债置换有效地解决了政府和银行之间举债主体分散,项目选择不严格的矛盾,同时与新形势下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结合起来。现在,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139万亿左右,2015年基础设施投资总额不到12万亿,由此可见,地方债置换明显改善了政府和银行之间的融资模式,使得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有了保障,同时,也为这个资金保障找到一条可靠的路径。 

另外,从长远来看,需要长期建设债制度来支持。长期建设就需要长期举债,这也是国外的通行做法,就是发行建设债券。那么,长期建设债在市场上流通,有一个很大的存量,是债券市场一个很重要的产品。长期建设债的钱不用着急还,如果急着用钱的话可以卖掉,别人再持有。现在,长期建设债在我国正在试点,2015年在10个试点省市发行地方建设债,下一步还要继续通过改革推进这一制度的建设。当然,各地方发行长期建设债也是有条件的。比如地方政府的还债能力,如果地方政府财政是四本账分开统计的,那么,就无法清楚其财政收支情况,对其还债能力也就无法评价。再有项目预期收益,如果地方政府的建设规划和项目选择都不规范的话,也无法发债。所以,通过专业机构对地方长期建设债券做信用评级,必须要有相应的财税体制,如长期建设债制度等来支持。 

再有就是二级债券市场的建设。地方债要可流通可变现,这些都要在制度建设上逐步到位。在制度逐步确立之后,银行就可将建设项目的贷款,打包成债券来发行。由此,这为现在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保障问题找到一个过渡的解决方式,这是很重要的。 

综上所述,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储备、资金保障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前景。在这个基础上,我认为,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总体来说稳中趋强。特别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要启动很多重大工程建设项目。2016年国家发改委推出了11个工程包,其中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比2015年有较多增加,2016年1月至2月计划开工的项目规模同比增长43%。由此可见,政府在最近几年并没有放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它吸取了“一揽子计划”的经验教训,使基础设施建设沿着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也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作为投资稳定器的功能越来越明显。2012年,基础设施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的17%左右,到2015年,占比提高到22%左右,在几大类投资增长中,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速度最高。这说明政府在实施稳消费、稳投资的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王莹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