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宁:增强理论自信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

王晓宁:增强理论自信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

理论自信体现在对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上

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之所以能实现中国化,焕发勃勃生机,并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成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新的理论成果。早在抗日战争之初,毛泽东就展示出了在中国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中国革命斗争如此伟大丰富,应当出理论家;马克思主义是空前而不绝后,说中国不能出马克思,我不相信,将来会有马克思的‘儿子’、‘孙子’、‘孙孙子’的‘新马克思主义’。”我们今天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仍然需要这样的理论勇气。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理论创新的理想和抱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贡献,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理论自信体现在对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态度上

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对全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对待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一要立足中国,二要学习借鉴。立足中国是学习借鉴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学习借鉴是为了更好地为中国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优长,坚持海纳百川、融会贯通,构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新理论。同时,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从容自信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推出更多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向国际社会讲好讲活讲深中国故事,不断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教育部社科中心)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