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猜想渐成现实

京津冀协同发展猜想渐成现实

摘要:道路连起来、平台搭起来、人才转起来、资金动起来、机制活起来……记者日前跟随北京市新闻办组织的中外媒体采访团走访京津冀三地,强烈感受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澎湃脉动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带给三地的变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大事,也同三地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去年8月23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本报曾就京津冀一体化后的未来生活做了猜想。将近十个月过去,这些猜想中多少变成了现实?

道路连起来、平台搭起来、人才转起来、资金动起来、机制活起来……记者日前跟随北京市新闻办组织的中外媒体采访团走访京津冀三地,强烈感受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澎湃脉动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带给三地的变化。

家门口就能找京城名医看病

不到北京,就能找北京名医看病,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带给百姓的最实在利好。

最近一名5岁的保定患儿,因患肾积水需做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在保定儿童医院得到北京儿童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孩子家长给医院送去感谢信,感谢京冀专家联合诊疗,患者等候时间缩短,孩子得到及时救治。

每年全国各地有几百万患儿来北京儿童医院。据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介绍,2015年门急诊量320万人次,约60%来自京外地区,其中河北患儿居首位。两地间频繁来往,患者与家属以及医院都不堪重负,也加剧了城市人口和交通负担。2015年5月,北京儿童医院正式托管保定市儿童医院,成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首家推行公立医疗机构跨省托管的医院。数据显示,北京儿童医院2015年的门诊量比2014年下降了17万。

位于河北廊坊的燕达医院是一家大型三级综合医院,但2014年床位空置率一度高达70%。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朝阳医院、天坛医院等北京大医院相继与燕达医院合作,不仅是燕郊居民,河北大厂甚至山东的患者都慕名而来。一年来,燕达医院门诊量同比增长181%,住院人数同比增长196%,手术量同比增长217%。燕达医院执行院长李海玲说:“承接北京优质医疗资源的疏解转移,医院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迅速提升,能够为辐射范围内的居民提供与北京‘同质化’的医疗服务,更多地承担起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职能。”

记者从北京市卫计委获悉,2015年北京医院就诊人次从上年2.3亿人次下降到2.17亿人次。通过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薄弱地区扩散,北京周边出现了33家医院或院区构成的医疗服务带。未来五年,京津冀将探索建设跨区域医联体,推进异地报销同分级诊疗衔接,建立区域内双向转诊和检查结果互认制,以及区域会诊转诊中心、医学影像和检验结果共享中心,三地居民将拥有更多的优质医疗资源。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