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君数,斯辱矣”:从胡惟庸到年羹尧(3)

“事君数,斯辱矣”:从胡惟庸到年羹尧(3)

摘要:“事君数,斯辱矣”,孔子的这句名言,其实是对“人治”的总结和体会。孔子毕竟是“圣之时也”,对人情世故有着最透彻的观察,对荣辱贵贱有着最深刻的感悟。一部《论语》,有不少的篇章可以用来给孔子“圣之时也”的评价作注脚。

这类甜言蜜语,出自一个皇帝之口,实在闻所未闻,听起来令人肉麻,浑身上下起一层鸡皮疙瘩。可实际上这正是雍正准备向功臣下手的先兆,是最典型的口蜜腹剑、笑里藏刀。年羹尧、隆科多是雍正的铁杆死党固然不假,然而正是因为他们处于最核心的圈子,对雍正的历史与心理太熟悉了、太了解了,这就犯了最大的忌讳;与他们在一起,雍正身上的神圣光环就不复存在,这对于九五之尊的皇帝而言,无疑是最没有办法接受的事实。

所以,雍正对年羹尧、隆科多的感激与信任只能是暂时的,在他内心的深处,对这两位最铁的“圈内”人物其实存在着深深的猜忌,双方之间的关系迟早会搞僵闹翻。而雍正心肠之坚硬,手段之毒辣,丝毫不亚于明太祖。只不过雍正比朱元璋更加工于心计,更加善于从长谋划,“但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他不愿让自己担负一个“杀功臣”的名头,而愿意让功臣宿将自己上钩,于不经意中自陷死地,然后再从容不迫地收拾他们。

年羹尧、隆科多不是智商偏低的人,可是在雍正皇帝面前,却顿时成了少不更事的小学生,根本看不出雍正的险毒用心,不知道雍正的褒奖言论其实是裹着糖衣的砒霜。他们自恃是雍正身边的大红人,来头大,靠山硬,是“圈子”中的“圈子”,遂放弃了应有的警惕,误以为自己替雍正立下如此大功,放任自己、作威作福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于是乎,一个个为自己招来了灭顶之灾。如年羹尧在建树大功之后,很快便忘乎所以,恃功骄纵。军中及川陕用人,往往不经奏请,即自行决定,称为“年选”。他以这种方式拉拢一批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利益集团。随着权力和势力的增强,他更加骄横不法,目无君上,凌辱同僚,甚至令总督、巡抚跪道迎送自己。对雍正派往军中的御前侍卫(其实是雍正派去专门监视他,寻找除掉他口实的特务),年羹尧竟然“作奴隶使令”,为“伊登镫”。这样一来,他恰好中了雍正的圈套,打击收拾他的理由找到了。雍正的花言巧语犹在耳畔,便“图穷匕首见”,对年羹尧卸磨杀驴,过河拆桥了。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先给年羹尧安上一个“怠玩昏愦”、“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的罪名,将其调任杭州将军。同时讽示群臣继续给年羹尧罗织罪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大负面性,是它曾经造就无数看皇上眼色行事,惯于顺竿子爬的无耻宵小。这等人在任何时代都不缺乏。现在皇上要治“年大人”之罪,墙倒众人推,赶紧落井下石吧,遂有许多臣僚纷纷劾奏揭发年羹尧的“滔天罪行”。这正是雍正所需要的局面。等到各种“罪证”收罗完毕(恐怕至少有一大半是“莫须有”的),雍正便理直气壮地决定让“年大将军”命归黄泉。同年年底,以九十二项大罪,勒令年羹尧自缢以谢天下(比起朱元璋功辄开斩数万人,雍正皇帝“仁慈”多了,也无怪乎会有《雍正王朝》这样的“历史正剧”来替这位暴君歌功颂德、涂脂抹粉了)!这位可怜的“年大将军”,至此终于为他“事君数”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年羹尧死了,另一位“圈内核心人物”、大功臣隆科多的余日自然也不会太多。这位雍正的娘舅老爷,在雍正登基之初曾一度备受优渥,加官晋爵,风光无限,当上了总理事务大臣,并出任掌握干部任命的吏部尚书,直接把持封官赐爵的大权。可惜的是,同年羹尧的情况相仿佛,隆科多一朝得志,也完全忘记了孔子“事君数,斯辱矣”的箴言,为自己进入权力圈子的最核心而沾沾自喜,滥用职权,不可一世,所任用的官员,经常不经奏请,任意决定,一时间遂有“佟选”之称。

他的所作所为,自然要引起雍正皇帝的极大反感,并拨动了其潜意识深处黜贬功臣、诛戮下属的那根神经:这天下究竟是你当家,还是朕作主,你自以为是朕核心圈子的人,可以肆无忌惮,要知道朕只要乐意,便能够一脚将你踹出圈子,永世不得翻身。雍正在收拾了年羹尧之后,便可以从从容容地对隆科多动手了。从雍正三年起,雍正皇帝开始冷落隆科多,多次严厉指斥他,并解除了他的步军统领这一要职,剥夺了他的兵权。后来,干脆给他安上党附年羹尧、徇庇查嗣庭的“罪名”,削去太保头衔,罢掉吏部尚书的官职。

到了雍正五年(1727年)六月,又揭发出他所谓的私藏玉牒,“有不臣之心”的罪行。同年十月,以四十条“大罪”,判处隆科多永远圈禁。第二年,隆科多这位拥立雍正的第一号大功臣,不明不白地死在了畅春园圈禁的场所,走完了他由功臣到“罪犯”,由“圈内”沦为“圈外”的坎坷人生之路。

雍正时期“圈内人”大功臣年羹尧、隆科多两人的遭遇,充分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皇帝是毫无人性、毫无情义、毫无信用的冷血动物,他们对功臣怀有天然的敌意,为了坐稳龙椅,会全然不顾“圈子”的存在,毫不迟疑地把自己的恩人打入十八层地狱。而功臣宿将也拘泥于“圈子”意识,身处险境而犹不觉悟,自恃功高勋重而肆意妄为,逆拂龙鳞,触犯法禁,乃是促成其迅速失去君主恩宠,被逐出权力核心“圈子”,以致身死族灭。它使得君主诛戮功臣的那一刻更快地来到。

“事君数,斯辱矣”,话虽平淡,但它却是凝聚千百万人人生经历与教训经验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夫子的确具有睿智的头脑,超群的智慧,看透人生的阅历,参悟得失的玄机。他所提倡的“交友”“事君”之道,直至今天仍不无一定的启示意义。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