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华:理论创新蕴藏着成功密码(5)

林建华:理论创新蕴藏着成功密码(5)

阅读链接

建党初期在交锋中式微的主要思潮

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学说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然而,当时被中国人当做新思潮传播的社会主义学说十分庞杂,流派繁多,泥沙俱下。在当中,马克思主义曾与别的思潮进行了交锋,这些思潮就逐渐式微了。

●无政府主义

一种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潮,在20世纪初就开始传入中国,五四运动时期达到高潮。其主要代表人物为刘师复、黄凌霜、区声白等。大致可分为三个流派:一是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共产主义,认为互助是一种天赋的本质,社会改革者应该将其从强权的束缚下解救出来,从而让人们能遵循合作的原则进行新社会的建设。二是施蒂纳和蒲鲁东主张的无政府个人主义,鼓吹“自我即是一切,一切都有自我”;三是巴枯宁的无政府工团主义,反对政治斗争,反对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认为工团是工人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

对无政府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者与之开展了一场大论战。这场论战,解决了中国要不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要不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的问题,使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分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界限,摆脱了无政府主义的影响。

●新村主义

一种社会改良思潮,是日本学者小路实笃将克鲁泡特金的互助主义、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北美的工读主义烩于一锅的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1919年经由周作人的撰文介绍正式传入中国,在知识界广为传播并形成一股思潮。新村主义的基本理念是建立一种新的“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协力与自由、互助与独立的社会组织,即“新村”,通过共同协作和劳动实现人的生活,进而实现对社会的和平渐进的改造。

新村主义脱离国家急切救亡图存的现实,幻想走由个人而社会的改良方式,在中国历经了一段时间的流行和讨论。李大钊、蔡和森、恽代英、林育南等一些知识分子都曾短暂地受其吸引,甚至还有过一些短暂的实验,但终究无法实践下去,自然归于沉寂。

●工读互助主义

将互助主义与工读主义等各种新思潮与五四时期中国社会性质、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极具中国色彩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王光祈。它主张财产公有,劳动所得的一部分财物也应当归公;人人工作,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倡导劳心与劳力相结合,教育与职业合一,学问与生计合一,通过半工半读的互助生活试验,达到改造全体社会的目的。工读互助主义同新村主义等思潮一样,逃避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而主张改良,因此最终被科学社会主义取代。

●基尔特社会主义

基尔特社会主义又称行会社会主义,是20世纪初英国工人运动中的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在国内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梁启超、张东荪等。主要观点是反对十月革命和阶级斗争,认为中国实业不发达,还没有形成工业劳动者阶级,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因而不可能创建真正的工人政党,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国的出路在于发展实业、兴办教育,主张走资本主义和改良主义道路。

对此,陈独秀、李达、李大钊、蔡和森等纷纷进行反击,形成了五四时期的一场著名论战。在这场论战中,马克思主义者系统回答了中国究竟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有没有劳动阶级和阶级斗争,是进行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进行社会改良等问题。基尔特社会主义在论战中暴露的缺陷和不合理,使之失去了国人的关注,在中国的传播逐渐式微。

●实证主义

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其在中国的最积极宣传者和实践者是胡适。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该文宣传实用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其思想核心有二:一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二是主张社会改良,反对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由此引发了“问题和主义”的争论,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胡适提出的一系列观点进行反驳,使更多的人逐渐认识到,中国人民应当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作为观察中国命运的指导思想,应当用革命的手段根本解决中国问题,有力地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如沐)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