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建设和发展(4)

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建设和发展(4)

摘要:中央提出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这不仅对经济发展实践具有深远指导意义,对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发展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精准扶贫:中国特色经济学要关注并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又十分贫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扶贫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7亿多贫困人口脱贫,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扶贫奇迹;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基本小康再到建设全面小康的大踏步跨越。但随着贫困人口减少,“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效果已不甚理想。为了使扶贫资金发挥更大作用,为了让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最近几年我国采取了“精准扶贫”的做法。

不管扶贫资金来自财政拨款还是来自金融信贷或民间捐赠,都要用得有效。为此,关键是把握以下三个原则:第一,贫困地区的村干部和农民都要转变观念,不能有依赖思想。要认识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一定要建立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在扶贫资金的帮助下摆脱贫困。第二,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找到致富产业,并齐心协力把致富产业做强做大。第三,要留住劳动力,包括欢迎外出务工的农民回乡创业。一个村寨,如果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了,村里只剩下老弱妇孺,即使有再好的规划,也富裕不起来。

对于一些居住在高山上等自然条件恶劣地方的农户,要动员他们搬出来,妥善安家,经营林下经济或养殖业、手工编织业等,这样也能逐渐富起来。

扶贫问题是中国特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这与西方经济学有很大不同。西方经济学把人抽象成“理性人”,实际上就忽略了人的各种需求。而中国特色经济学在研究中把人还原为现实人,关注满足人的各种现实需求,关注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西方经济学缺乏人文关怀,也缺少推动实现社会共同理想的内容。而中国特色经济学关注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是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社会中长期目标和人民共同富裕而服务的,它研究的主题和核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不断发挥出来。因而,它不仅研究人民群众积极性的涌现和物质生产的增长,而且始终关注人们觉悟的提高和道德水平的提升,是更加贴近现实需求、更加人性化的经济学。

经济新常态和转变发展方式:开启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空间

改革开放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基本上以追求数量和规模为目标,不少地方相对忽视质量和效益提高,这在经济起飞、快速摆脱贫困阶段是很难避免的。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央提出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这不仅对经济发展实践具有深远指导意义,对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发展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就是按经济发展规律办事,不做违背经济规律的事情。现阶段,高速增长已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它至少会带来或加剧五个方面的后果: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破坏,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低效率,错过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最佳时机。因此,在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调结构、去产能、补短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于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6%—7%的中高速就可以了。

调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最重要的事情,但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为了调结构,必须痛下决心消除产能过剩现象。那么,应该如何对待下岗人员?其实,与其让政府养亏损企业,不如养职工。这是因为,该关闭、淘汰的企业是一个个无底洞,与其填无底洞,不如让它们破产重组。而职工则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年长的职工,让他们退休,享受社会福利保障。另一部分是中青年职工,让他们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在适当的企业找到工作;如果他们愿意自主创业,政府可以给予减免税等扶助措施,也可以鼓励银行给予贷款支持。

现阶段怎样补短板呢?基本做法是鼓励创新,鼓励民间资本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短板产业。世界上许多国家在这方面积累了经验。市场是可以创造的,市场份额不是固定不变的,市场只认可最优秀者。在市场竞争中,永远是优胜劣汰。有创意、有创新,就能抢占竞争制高点、得到市场青睐。这会激励更多的发明家和企业家齐心合作,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根据经济学原理,在经济下行压力大时,既可以从需求侧进行调节,也可以从供给侧进行调节,二者是可以相互配合的。但需求侧改革着重于内需扩大,而供给侧改革着重于结构调整。与需求侧改革相比,供给侧改革更为艰难,也会涉及市场主体重组。对当前的中国经济而言,供给侧改革更有必要。也就是说,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为了不贻误时机,理应通过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使国有企业增强活力,以适应新的形势;同时,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民营企业在供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正在发展构建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是在中国经济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经验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这一理论的诞生,开启了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巨大创新空间。

这里讨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中的八个问题。虽然这八个问题远不能概括我国30多年改革发展所走过的全部路程,也显然不能穷尽中国特色经济学研究的重大问题,但至少可以说明中国特色经济学是怎样一步步建设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的经济学者,包括老、中、青三代人,热情参与了这一进程。我们之中,谁都不是先知先觉者,谁都不敢说自己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已预料到中国经济所要经历的过程。改革发展的实践不仅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新课题,而且不断对经济学研究进行检验。没有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我们能学到这样丰富的经济学说吗?中国特色经济学能取得这些伟大的成就吗?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不会止步于任何一个阶段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者也不可能自称已到达经济理论的终点。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建设和发展,足以证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具有无限生命力,它会继续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发展创新的重大成果,生动鲜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是其发展基础和创新源泉。中国特色经济学必将继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而茁壮成长、开枝散叶。

(作者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资深教授)

责任编辑:黄艳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