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彪:《宋史》与宋代文明(8)

摘要:在中国人心目当中,宋代可能没有汉唐那样的恢弘气度,也没有开疆拓土的大功业,“弱宋”是人们对宋朝的普遍看法,然而宋朝的文明程度却是很高的。如已故著名学者邓广铭所言,“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总体上来说,跟别的朝代相比,宋朝的行政效率很低。而且宋朝往往在做决策的时候,相互之间扯皮的很多,而且很多人,比如王安石或者南宋的周必大,这些宰相把当时在朝廷上怎么吵架的拿笔写下来了,我们现在在研究的时候还能看得到。它的决策机制通常来说还是比较健全的,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阴暗、腐败。

(三)宋朝的募兵制

宋朝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就是募兵制。所谓募兵就是国家养兵,所有的士兵都是由国家来养。这种制度从中唐以后就开始了,因为中唐以后,一些兵逐渐地就跑了。跑了以后兵源不足怎么办呢?花钱招募,我给你钱,把你养起来。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地开始实行募兵制。

在中国古代,以前的兵制都是征兵。比如国家要打仗了,或者要修建长城之类的,国家就要强制征伐你去当兵,或者强制地征伐你去服劳役服徭役。征兵体制实际上有它的好处,因为一般是根据男丁的数量来征。征兵体制通常来说都是按区域征,比如这一次国家需要多少兵力,从若干个县里抽调兵力,抽兵役以后直接组织起来出去打仗了。所以应该说征兵体制的好处在哪呢?征来的兵都是乡里乡亲,所以出去打仗的时候都比较厉害。因为你打死或杀死的有可能是他们家哥哥或者表兄,或者乡里乡亲的,那我就得替他报仇。所以征兵的战斗力是比较强的。你看汉代、唐代的军队,打仗很厉害,为什么厉害?因为他都是从各个地方抽出来、组织起来出去打仗的。征兵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你路上所有的开销得自己掏,包括你用的兵器都得自己掏钱买。尤其是在战争的过程当中,肯定希望战争时间越短越好。所以这帮人就拼命地往前冲,尽快结束战斗我就可以回家了。

而宋朝实行的是募兵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都是寓兵于农,也就是说兵和农是融合在一起的。这种制度有它合理的地方,农民在农闲的时候可以去习武、训练军事技能。赵匡胤因为习惯了权力的争夺、政权的更迭,所以他执行政策的理念是什么?就是在荒年的时候,有叛民而无叛兵,因为兵是国家出钱养的,所以即便是出现荒年,兵不会叛变。你民变可以,我兵可以镇压你。至于说丰收年的时候,有可能发生兵变,但是民不会背叛。他就通过这样一种理念来把兵和民分开。

宋初军队的数量还不是很多,在北宋前期大概三十多万人,到北宋中期的时候是一百二十多万人。一百二十多万人连带家属是多少人呢?在宋朝,一般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当兵,不是说他怕死,而是因为生活比较富足。在宋朝的士大夫眼里,当兵的都是破产者,都是无赖子弟,因为他破产了才去当兵混饭吃。跟其他类型的人相比,这些在兵营里的人工资很低。宋朝的武装力量、徭役,以及大型建设,都是当兵的去干,有专门负责建设的军队,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工程兵,叫厢军。厢军专门负责国家的建设,比如国家要修大型的军事工事或者民用设施,都是这些厢军干,而不是老百姓。这样的好处是什么?

唐代杜甫写过三吏三别,写的就是唐朝征兵。新婚的丈夫马上就去当兵,只要是县里头来命令,你马上就得被抓走,不走都不行。还有就是老头,假如说征到你这儿来了,你就算没有战斗力也得去打仗去。所以杜甫的“三吏三别”反映的就是老百姓受到的征兵之苦。国家战事比较多的时候,征调的人数就很多,开始还会换,后来慢慢换不动了,那你就得一直当兵。还有我们比较常听到的孟姜女的故事,孟姜女的丈夫实际上就是被征发去修长城的,不管修到什么时候你也得修。所以不管是服徭役还是服兵役,对这些家庭来说都是很痛苦的事情,尤其是在时间比较长的情况下。比如成年累月地让他在那儿修长城,让他去打仗或者戍边,就会对这个家庭造成非常重的负担。

所以相比之下,宋朝的募兵也有它的好处,好处就是解决了普通老百姓的兵役和徭役问题。因为兵役和徭役都由国家来负担,而不由个体来负担,那么普通老百姓就能够集中时间从事生产。所以两宋的时候创造了那么多的物质财富,也许跟没有兵役和徭役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本来是农忙的时候,让你去当兵或者服徭役等,可能就会有问题,所以这是征兵制度不好的地方。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