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连山:又到七夕,你知道七夕的真正含义吗?(3)

摘要:农历七月七日,为七夕节。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如何过节?有什么文化含义?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吗?战国时代,人们为什么把七月初看成不吉利的日子?关于牛郎织女有哪些神话传说?七夕的祭祀礼仪有哪些?祭祀品的选择有何讲究?本期文稿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为您答疑解惑,敬请关注!

河北等地倡导七夕节就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引发不少青年参与,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比如,有学者就反对“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的说法。根据是:先秦时代七月初不吉利,不能结婚。这根据不足。或云:中国七夕节强调的夫妻之爱,不是未婚者之间的爱情。这说法也不妥当。节日是不断发展的。战国之前,牛郎织女的爱情完全是悲剧的,被视为不吉利。但汉代之后转换为强调七月七日夫妻重逢,这一天变成吉利的了。因此,现代人们有权利发展传统节日。现代人把七夕节当成情人节来过,是由充分理由的。

(二)祈求子嗣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生育孩子是古代妇女最大的愿望。

葛洪《西京杂记》说:“戚夫人侍高帝,……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

唐代七夕求子用蜡制婴儿像——化生放在水盆里漂浮。通过这个活动祈求生子。

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四《七夕》云:“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名摩睺罗孩儿。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襕座……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睺罗之状。此东都流传,至今不改,不知出何文也。”

(三)乞巧

妇女主要社会分工是织布做衣。这工作十分复杂,要求很高技术。所以,妇女都希望心灵手巧。怎么办?向天上最心灵手巧的织女祈求。

穿针乞巧:

《西京杂记》又云:“汉彩女(低级嫔妃)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又记录了穿针乞巧和蜘蛛网乞巧的风俗:“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tóu)石(黄铜)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记录唐玄宗时代的《天宝遗事》最完整:先祭祀女郎织女星,然后乞巧:“宫中七夕以锦彩结成楼殿,高百丈,可容数十人。陈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穿针乞巧。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皆效之。”

水浮针“乞巧”:

杜台卿《玉烛宝典》(成书约在北周)引《淮南子》:“丰水十仞,金针投之,即见其形,乃有旧事。”明清时代全国各地一直保存着用水浮针乞巧的习俗。

男人“乞巧”: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七引吕原明《岁时杂记》说七夕京师人搭“乞巧棚”,内设牵牛织女神像。云:“七夕,京师诸小儿各置笔砚纸墨于牵牛位前,书曰:‘某乞聪明。’诸女子致针线箱笥於织女位前,书曰:‘某乞巧。’”明清时代,山西岢岚地区,七夕女子乞巧,书生则执笔乞巧,祈求金榜题名。这是非常罕见的男子乞巧习俗。吉县童男童女用弓矢、针线来向织女乞巧①。

第三部分 七夕乞巧的文化意义

五四之后,激进的知识分子批判乞巧。《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三《南京采风记·岁时琐记》对南京乞巧有批评:“七月七夕五更时谓有巧云见于天半,于是闺女皆乞巧焉。乞巧之法:于初六日取净水一碗,置日中晒之,夜露一宵。初七日清晨,折细草,取浮水中,视其下所现之影形状如何而有种种名称,或戥子,或算盘,或针,或如意,或必定,牵强附会,以占休咎。”在现代激进主义知识分子攻击下,乞巧基本消亡。

————

①见侯杰、秦方《中国七夕节民俗文化考略——从华北到全国的初步考察》,转引于《名家谈牛郎织女》第260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