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中秋

军营中秋

摘要:李白诗的“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杜甫诗反映安史之乱时,广大地区沦陷,无数百姓饱受乱世之苦,四处逃难,居无定所,十室九空,生命朝不保夕;由于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守边将士一再增多,又使无数家庭送夫送子应征,望尽如血残阳,与军人的命运生死相依。那么,人们中秋的习俗和活动,既是全家团圆的庆幸庆贺,也必然含有对在外游子特别是对军人的无尽思念。

人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又到中秋,我站在军营遥望一轮孤月,感到中秋之月确实格外明亮,只是比在家乡看到的还要清峻高远。或许中秋之月与军人联系更紧密吧。

印象中,我对中秋的深刻记忆,是20世纪80年代那首著名的歌曲《十五的月亮》。在中秋之月的映照下,歌中深情地唱道:“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那悠扬动人的旋律,让人想到自古以来狼烟突兀而起的万里边塞,想起远离父母妻儿用血肉之躯固守边塞的将士;那旋律也在夜空的回荡中,温馨地拉近了家乡与边关的距离。明亮的月光,可是送给军人的团圆梦想与期待?

在中秋之月的照耀下,自古以来军人的别离真实而感人。因为“兵者,国之大事”。李白《子夜吴歌》诗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述说秋季是人们赶制征衣的特殊季节,月明如昼,正好捣衣,为的是“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杜甫《新婚别》诗里,“暮婚晨告别”“守边赴河阳”,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连新郎也要立赴边关惜别新娘的苦情。随着岁月和时代的变迁,今天我们一代代青年怀着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意识,踊跃报名参军,在乡亲们的锣鼓声中,斗志昂扬地踏上远离家乡的征程。过去,人们嘱咐征人“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今天,官兵们豪迈地唱道:“你守在婴儿的摇篮边,我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在别离中,古今军民一道形成共识,为了祖国和家庭,要坚定杀敌的决心和斗志。

我想,古今多少习俗流失,人们却不忘中秋团圆活动,其中必然填塞了太多刻骨铭心的血泪别离吧。李白诗的“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杜甫诗反映安史之乱时,广大地区沦陷,无数百姓饱受乱世之苦,四处逃难,居无定所,十室九空,生命朝不保夕;由于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守边将士一再增多,又使无数家庭送夫送子应征,望尽如血残阳,与军人的命运生死相依。那么,人们中秋的习俗和活动,既是全家团圆的庆幸庆贺,也必然含有对在外游子特别是对军人的无尽思念。

明月不语,望月人思接千载边关。那里有“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艰苦景象,还有“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的悲壮历史,那么边关将士又会怎样过节呢?默默沉思中,仿佛时空模糊,我走进古代边塞诗人王翰的《凉州词》里。那里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让人看到皎洁月光下的巍峨边关,戍边将士们正在尽情畅饮、欢快愉悦的场面,和将士们慨然上马迎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战争自古以来连绵不断,而古今军旅气息相通,军人职责使命相同。我在英雄辈出的军营看到,在“你也思念我也思念”的望月情思里,干部骨干会主动换班站岗执勤,同时,官兵们以排、连、营、团为单位举行具有军营特色的晚会,在部队大家庭里,在唱歌跳舞游戏参观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中,快乐地度过中秋。我看到,这样的集体活动,更加激发着官兵们的血性豪情和战斗意志,也让官兵们在青春飞扬的律动里,更加增添了保卫祖国的精神力量。一轮孤月虽然亘古不变,却始终注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期待着捍卫和平的无穷接力。

军人的中秋之月,是别离,是思念,更是军旅儿女对祖国安宁人民团圆的深深祝福!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