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城:东西文化交互与丝绸之路的形成(8)

摘要:中国东、南面是大海,西面是沙漠、高山,北面是戈壁、森林,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当中,不利于与外界沟通。然而自古以来,中国并没有自我封闭,而是通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外部世界保持广泛联系。丝绸之路为我们打开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通道;丝绸之路的形成,助推了东西方文化交互,我们不仅输出了自己的文明,也吸纳了西方的文化。那么,丝绸之路是如何形成的?东西方文化交互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中原地区史前农耕文化的西渐

接下来我们谈一下,中原地区以华夏文明为代表的文化,向西不断扩张的现象。从距今一万年开始,人类就开始进入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什么?就是开始有了农业,有了驯化的家畜。中原地区文化向西的扩散,实际上代表了农耕文化向原来的狩猎、采集的经济文化区扩张和影响的过程。

上世纪70年代初,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说过,“中原农业文化传入西北的另一个影响或说结果,是若干地方性的农畜文化的产生。这些也许是代表中原文化对西北地方环境的适应结果,也许是土著文化受了中原文化影响以后的产物。”张先生说这句话的时候,考古材料非常少,但他的这段话非常有前瞻性。

图片18

我们用这个图来展示中国史前文化是如何向西北地区扩张的(见上图)。这里我列举了一个年代表,纵线是表示空间区域的变化,中原文化以大的红圈作为代表。在距今6000年到更早的时候,以华夏文明为代表的史前土著文化的分布范围,最西面可以到达陇山附近,也就是今甘肃六盘山一带。如果再清楚一点,可以以天水作为界线。公元前4000年以后,文化开始逐步向外扩散。为什么说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有扩散的?从气候环境角度研究来看,距今6000年前后,进入到了全新式的大暖期阶段,当时的气温升高了很多,所以那个时期,也正是最适合人口繁衍和文化发展的时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环境背景,导致这个时期的人口开始出现扩张。由于人口压力,导致有一批人开始向外扩散,从公元前3500年到3000年(距今5500年到5000年),一步步向西扩散。这个扩散过程实际上就是农耕文化向西北地区扩散的过程。

比如说,在公元前6000年到5000年的时候(距今8000年到7000年),分布在六盘山附近的文化,还是固定在这个地区;距今5500年左右或者更早期的时候,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已经向西扩展到了今天甘肃和青海交界的地方,我们把它叫做“河湟地带”,也就是湟水和黄河上游的区域,正好在今天青海的民和-循化这一线;距今4000年前后。我们考古发现,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或者他们文化的后裔,进一步向西扩展,最西能够到达今天的新疆东部,也就是哈密地区。我们再细化一下,可以看到河西地区的变化情况。比如马家窑文化,是距今5000年前后的文化,它的最西地点可以到今天的酒泉。到了距今4500年前后,也是在大致这个范围之内。到了马厂阶段,最西扩展到了今天的哈密地区。到了这个位置,相对来讲,就停止了。我们前面提到了,带有中原色彩的文化向西北地区的扩张,代表了农耕文化的扩张趋势。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近东地区的农业文化向欧洲地区的扩张,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近东地区是农业发生最早的区域之一。在东亚,我们是最早的,但是在西亚地区,主要是在今天的两河流域(土耳其安纳托利亚这一带),大概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农耕文化。然后这个农耕文化,就向欧洲地区不断扩散。那个时候的欧洲有点像中国的西北,主要是一些狩猎采集的民族。文化向欧洲不断扩张的过程,通过考古学家多年的发现和研究,已经基本上把它的扩张速率给推算出来了。在这个扩张过程中,在河谷地带适于农业文化的地区,基本上被农耕文明所占据了。那么原来在这个地区的狩猎采集民族跑哪里去了呢?或者被挤到更加偏僻之地,或者被挤到那些不太适合种植庄稼的地区。这样的发展趋势,对于研究华夏文明向西北地区的扩张,非常有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