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释放中国“增长奇迹”的动力和活力 (2)

聚焦丨释放中国“增长奇迹”的动力和活力 (2)

核心提示:金融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其实是资本要素价格的扭曲问题。中国经济运行长期以来依靠投资驱动的事实,与资金的使用成本过低和利率扭曲有关。反映到现在,便出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脱节、“经济空心化”等值得警惕的现象。这就对遵循边际收益最大化法则、推进资本要素市场改革与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追求互补互利

新型政市关系

改革难题的解决需要正本清源。归根结底,仍在于未能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原因有三:一是金融危机使政府过度信奉与依赖“自上而下”的举国体制,“国进民退”与过度控制干预导致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变得浑浊不清;二是改革开始触及既得利益团体和改革者本身的利益,“自下而上”的市场利益扩散机制被人为受阻削弱;三是沉醉于功劳簿致一些官员进一步改革的压力和动力减弱,权力意识膨胀。

这些因素叠加,令改革步骤放缓。新形势下,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出发,有必要进一步协调好尚存扭曲的政府与市场权责关系,即在划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自领域内的作用。

政府方面,必须在有限目标约束下,尽可能地减少对微观市场运行的行政性干预,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转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环境治理、法治保护、社会服务等具有外部性的公共领域,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部委之间财权事权关系。

市场方面,需要最大效率地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对财富增长及财富权力的正当追求,并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宏观调控、法制建设等效果予以及时准确的反馈,助力服务型政府建设。同时,要超越政府与市场是替代关系的传统“二元对立”视角,追求互补互利的新型政市关系。

围绕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优化这一核心,微观层面上,应探索具有充分自主权利的市场主体,以及能够发挥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价格体系;中观层面上,应探索各类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以及不断衍生出来的产权市场组成的现代市场体系; 宏观层面上,应运用既能熨平短期波动、又能促进长期增长的丰富多样的政府调控手段。

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理论是微观中观宏观相结合、政府与市场相补充的系统性理论体系。但实践经验的现状是,微观层面市场主体地位确立取得长足进展,价格体系特别是要素价格体系扭曲问题却未能得到根本改观;中观层面的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宏观层面的短期调控手段娴熟,但缺乏长期调控的机制化建设。诸多矛盾与问题几乎都与政府—市场关系的扭曲有关,其中既有政府管理过宽、过多的问题,又有政府管得过松与遗漏的问题。

责任编辑:李梦柯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