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伟大转折 再续时代篇章(3)

书写伟大转折 再续时代篇章(3)

摘要: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蒋介石调集数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湘江之战红军人数锐减,毛泽东向中央政治局提议,放弃北上湘西的错误主张,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发。1934年12月底,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原准备与红军二、六军团会师的中央红军在通道县来了个急转弯,奔向贵州,随即兵分三路突破乌江天险。1935年1月1日至6日,中央主力红军分别在江界河、回龙场、茶山关三个渡口强渡乌江,随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智取遵义城。

(三)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当我们沿着乌江沿岸,踏访当年红军走过的土地,再次深切领悟到这一真理。

突破乌江之前,敌军损毁了江边所有渡船,扫荡了河岸村落房屋,连一支木桨、一块像样的木板也没留下。

“面对敌人重重封锁,红军能以较小代价突破乌江,离不开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与我们同行的武警黔南州支队政治处主任乐建华说,“当时红军刚来到时,不少群众藏了起来。后来发现红军纪律严明,还打土豪分财物,便坚信红军是穷人的部队,都悄悄回来帮忙。当时,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砍竹子、扎竹筏、搭浮桥,想尽办法帮红军渡江。”

为红军渡江当向导、给红军部队当挑夫……这样的故事,真实地发生在当时。今年80岁的向文贤老人告诉记者,“首批从茶山关渡口强渡成功的8位勇士,就是由父亲周海云亲自划船的。战斗结束后,红军还专门送给父亲一辆马车。”目前这辆见证军民鱼水情的马车,就放在遵义博物馆里。

突破乌江的决定,是在猴场会议上作出的。猴场会议被周恩来称为“伟大转折的前夜”,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作了直接的准备,成为连接通道会议、黎平会议与遵义会议的重要纽带,改写了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

在猴场会议期间,红军一面休整,一面大力开展宣传。“每天发动群众,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红军宣传队在墙壁和门板上写了大量标语,号召行动起来,参加红军。”向文贤说。

猴场会议纪念馆内,门板标语依然清晰可见:“欢迎白军弟兄来当红军,红军是工农的军队,白军是军阀的军队”“打倒国民党军阀,打倒土豪分田地”……

为什么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怎样做到一边战略转移、一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从这些门板标语上便可见一斑。

(四)

岁月更迭,部队轮转。当年的英雄连队今安在?记者一路北上,寻访突破乌江的种子部队。

在河南新乡的陆军第五十四集团军军史馆,记者见到了授予叶挺独立团红一连“强渡乌江模范连”的锦旗。

毛振华连长等5勇士的故事,就发生在红一连。成功强渡乌江后,该连被授予模范连称号。80多年来,一茬茬官兵将红色基因融入血液、植入骨髓,连队官兵人人能口述强渡乌江的故事。在该连,官兵身上始终带着一股“虎劲”:比武考核,不拿第一就算输;军事训练,瞄着“优秀”练。该连多次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连”。

在吉林拉法山下,成片的苞米随风摇摆。陆军第十六集团军某机步旅就驻守在这里。来到部队时,该旅三营七连正在进行单兵作战训练,全连官兵精度射击科目的优秀率达90%以上。

“七连就是突破乌江的一支种子部队——红三军团先遣团五连。”七连老指导员田卫东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刚入伍的田卫东就注意搜集连史。

1935年1月2日,红三军团先遣团五连作为先头部队,奇袭乌江茶山关渡口,率先突破敌人封锁线,第一个冲过乌江对岸,为掩护部队主力顺利过江作出突出贡献,被授予“突破乌江第一连”称号。在原沈阳军区的档案中,记者看到了这份记载。

陆军第十六集团军政委卢少平向记者介绍,经过80多年的积淀,部队形成了以“攻坚克难、英勇无畏,闻战则喜、力夺头功,机智善谋、敢打必胜,追求卓越、开拓创新”为主要内涵的“突破乌江精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们瞄准打赢来练兵备战,凭着“突破乌江精神”,在演训场上一次次攻城拔寨。连队先后经历从摩托化步兵到机械化步兵、从红军先进到蓝军先锋、从执行单一任务到遂行多样化任务3次编制调整。虽然装备“大换血”,任务“大变样”,七连一代代官兵始终勇立潮头,勤于创新,实现了一次次华丽转身。

穿过烽火硝烟,跨越岁月长河,“突破乌江精神”仍在种子部队赓续。(温红彦、倪光辉)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