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势而动

张德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势而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逢其时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我国经济增长率除了2010年达到10.6%的两位数,其余年份都已降到个位数,2011年至2015年,经济增速分别是9.5%、7.7%、7.7%、7.3%和6.9%,预计2016年经济增速为6.5%~7%。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体现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另一方面也有周期性和结构性的因素。就前者而言,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还要保持两位数的增速,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即便是7%左右的经济增速,在世界各大经济体中也是位居前列的。就后者而言,金融危机的冲击至今未消散,投资、消费和外需不振的周期性因素还影响着各国经济走上复苏之路;具体到我国,虽然也受到周期性因素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导致的结构性矛盾始终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当经济增速下滑时,多年来,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应对之策。一是从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方面入手,也就是从需求侧找解决办法;二是从劳动、投资和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入手,即从供给侧寻求良策。由于刺激需求较短时间内能拉动经济增长,所以一直以来是我们惯用的做法,的确也起到了保增长的作用。然而,长期的需求刺激,累积了越来越大的负面效应,突出表现在:不少投资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造成产能过剩、库存增加,投资回报率递减;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地方债务快速膨胀,杠杆率攀升;社会资金因找不到好的投资渠道而“脱实入虚”,易诱发资产价格泡沫;供需出现错配,有的是有供给无需求,造成产能过剩,有的是有需求无供给,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的消费品国内鲜有供给,致使一些消费外流海外;有的是供给难以满足需求,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而老百姓确实是有这方面的需求的。

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也促使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国内来看,随着“刘易斯拐点”的来临,支撑我国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新增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趋变小;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呼声愈来愈高。从国际看,全球分工格局加速调整,在再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一些高端制造业开始回流发达国家,东南亚国家凭借丰富而低廉的人力资源,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我国转移出去;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在技术上已从一个跟跑者的角色正变为一个同先进国家齐头并进甚至个别领域成为领跑者的角色,传统比较优势逐渐消失,而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充分形成,导致在全球产业链中既有低端国家的追赶,又有高端国家的挤压。

因此,在新常态下,无论是下决心解决长期需求侧刺激政策累积的负面效应,还是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是正逢其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