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各种资源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

融通各种资源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

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传统社会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价值取向、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是推进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精神纽带和思想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人文精神:一是凝聚之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文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落脚点,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繁衍生息、团结统一和存续发展,根本原因就是中华儿女有着厚重的文化传统,有着共同的精神家园。其中诸如刚直不阿的人格追求,厚德载物的博大胸襟,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义利统一的价值取向,内圣外王的为政之道,文以载道的艺术境界,载舟覆舟的民本情怀,天下一家的和谐思想,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等;诸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推己及人、仁爱好礼”的社会美德,“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品,都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难得的资源。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之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活水。

融通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

世界上有7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由于各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数量、自然条件等各不相同,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民族特征、宗教信仰等千差万别,在经济模式、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通观世界发展史,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因此,尊重文明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内在规定。

从人类文明发展看,民主、自由、平等、公正、人权、法治反映了人类千百年来共同的价值追求。在西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为了赢得真正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人权、法治,同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抗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只是批判资产阶级言行不一,利用民主、自由、平等、公正、人权、法治等口号为本阶级的私利服务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但从来没有将其作为资产阶级的专利加以否定。为了创立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以往以及同时代的思想文化,包括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理论学说,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不但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许多国家的法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成就,而且对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时代的众多思想家的著作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求,并根据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在更高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成为集众家之长而建立起来的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哲学社会科学殿堂。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并没有脱离人类对各种社会问题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的正常轨道,它的发展除了本身所依据的社会条件外,还必须借鉴世界各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进步成果,在汲取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有益滋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理直气壮地举起民主、自由、平等、公正、人权、法治的旗帜,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断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