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旗帜(2)

父辈的旗帜(2)

摘要:我父亲写过这么多剧本,但从来没有写过歌词,映山红是他唯一一首歌词。他在谈到“映山红”的创作时说,写到这里觉得很需要一首歌,在那样的环境下,思念红军,思念亲人的感觉,需要一首歌来表达。人物如果是一个战士,歌词可以是另一种感觉,但冬子妈是一个母亲,不能太高昂。

事实证明,作品真实表达人性,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才有真正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几十年过去了,这首歌不但没有被遗忘,反而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它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红歌。

我父亲写的第二部长征的作品是《我的长征》。

200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八一厂决定拍摄一部故事片。我父亲曾经在《人民文学》发表过一个短篇小说《不灭的篝火》,讲述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感人故事。厂领导决定,以此小说为基础来创作剧本,由我父亲亲自改编。当时我父亲已经七十多岁了,他立即行动起来,调动了他多年积累的素材,描写了一个红色家庭。影片以一个老年红军王瑞的回忆开始,当王瑞还是少年的时候,和父亲、姐姐、姐夫参加了长征,途中,他的家人一个个战死沙场,他身边的战友也一个个献出了生命,红军战士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最终胜利。

当时离影片预定上映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本子完成后,摄制组才能开工拍摄制作,日程非常急迫。我父亲住在厂里的招待所,夜以继日地创作,有一天他不慎在卫生间滑倒,右手支撑时受伤,伤到筋骨,手肿的很高,卫生所给他开了药,用绷带包扎,让他静养。但拍摄日期临近,一天也不能耽误,尽管我父亲已经七十多岁的高龄,他仍然不顾手疼,右手吊着绷带坚持写字,以最快的速度写完了剧本,并获得了重大题材小组的一致好评,后来这个剧本获得了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剧本奖。至今,他的右手大拇指还有些变形。

《我的长征》开拍时,我在摄制组担任副导演。跟随摄制组转场遵义、湘江、泸定桥等拍摄地点。湘江战役在影片中是重场戏,当年中央红军过湘江,战斗异常惨烈,红军伤亡惨重,江水被鲜血染成红色,以至于当地人几年不吃湘江鱼。

我们每天在日出以前就来到江边,傍晚光线不足时才离开。摄制组的每个部门齐心协力,按计划拍摄着一个又一个镜头,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父亲辛勤劳动的成果经过大家的努力,一点一滴的变为现实。

影片虽然是以老红军的回忆开始,但绝大部分都是少年时期的情景,老红军的出场很少,因而对表演的要求也更高,必须在寥寥无几的镜头内,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心刚出演了这个角色。

王心刚叔叔是深受观众喜爱的著名的电影明星。他已经息影很久了,很多人找他拍片子都被谢绝。这一次,摄制组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请他出山,没想到他同意了。我们都在想,他是为了长征,为了在银幕上再现艰苦卓绝、奇迹般的长征,而重新走进摄制组。

我想起了父亲的小说《不灭的篝火》,好像对这个名字有了新的认识。在父辈心中,长征,是那样的神圣,那样的激情澎湃,那样的意义非凡。伟大的长征是永远燃烧的火炬,漫漫长夜里传送温暖与光明。父辈把火炬传给了我们,我们要接过火炬一代一代传下去。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