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华:法国人眼中的“万园之园”(6)

摘要:孟华教授带我们回顾了圆明园在法兰西民族心理中逐渐积淀,演化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一个神话的历史。报告为我们客观介绍了圆明园的建园史、价值以及被毁灭的命运。通过孟教授深入、详细的讲述,可以明显感觉到法国人对这座瑰宝级园林的崇尚,对建园贡献的自豪,对毁园罪行难辞其咎,但又不愿也不敢直面现实的尴尬、复杂的心态。

小结一下,法国人了解圆明园其实是经历了三个过程,首先是王致诚的书信,他把圆明园和“文化中国”之间建立起了最早的联系。接着是伏尔泰的再书写,他赋予了这种关系的合法性、经典性。使它被大众所认可、接受。而伴随着这些文字出现的“盎格鲁——中国式园林”,则更加直观把概念变成了现实,以一种可触、可摸、可见的方式,非常直接地宣传普及了中国文化。这样的功效,恐怕是任何文字都难以企及的。

三、法国人如何看待圆明园大劫案

对于这样一座确立了法国人现代美学观念的重要艺术殿堂,在百年之后的1860年却毁在了英法联军的手里。中国人永远都不会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那么法国人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法国人如何看待1860年的圆明园大劫案。《小罗伯尔专有名词辞典》对段历史并没有掩饰和隐瞒。书中坦承在1860年,整个园子被法英联军洗劫,但是在承认事实之后,书中补充了一句,“随后又被额尔金爵士(Lord Elgin)付之一炬”,额尔金是当时英军的统领。书中的意思就是说,法国人是参与了抢劫圆明园,但是我们没烧,烧的是英国人,这个结尾很耐人寻味。据史料记载,额尔金确实是下令放火焚烧圆明园的真凶,但是难道这一点就可以减轻法军洗劫圆明园的罪行吗?答案是否定的。法国有一个资深的记者,叫布立赛,他写了一本书《Le Sac du Palais d'été》,译作《1860:圆明园大劫难》,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读一读。因为布立赛也是个历史学者,所以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参阅了大量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军官、士兵、翻译、医生、外交官的回忆录。所以他的记录是具有相当的可信度的。在这本书里,布立赛他用确凿的事实证明了是法军首先占领了圆明园,并且先于英军洗劫了圆明园。但是对火烧行为的态度,按照布立赛的调查,法国人却一反当时的疯狂,表现的文绉绉起来。从最高统帅到普通的士兵,除了个别人以外,几乎众口一致地谴责英军的纵火行为,认为那是野蛮行径。但是布立赛也原引了一位英军军官的质问,这位英军军官说,“令人诧异的是,当我们的高卢盟友们将那里的奇珍异宝洗劫一空时,当他们毫不留情地将其或据为己有、或毁之为快时,这种评价居然没有闪现在他们向来堪称敏锐的头脑中。”这是一个英军军官当时所作出的一个质问。

对于法军的这种暴行,法国作家雨果在那场劫难发生之后的第二年就在一封信里给予了义正言辞的谴责。雨果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现在帝国居然还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雨果用嘲讽的口吻提及的这个展览就是1861年2月23号起在巴黎的图伊勒里宫内公开展出的圆明园劫掠物。后来这批抢劫来的宝物就被移到了枫丹白露宫,成为了“中国博物馆”的主要展品。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