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华:法国人眼中的“万园之园”(5)

摘要:孟华教授带我们回顾了圆明园在法兰西民族心理中逐渐积淀,演化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一个神话的历史。报告为我们客观介绍了圆明园的建园史、价值以及被毁灭的命运。通过孟教授深入、详细的讲述,可以明显感觉到法国人对这座瑰宝级园林的崇尚,对建园贡献的自豪,对毁园罪行难辞其咎,但又不愿也不敢直面现实的尴尬、复杂的心态。

还有一点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就是伏尔泰的这段话是在哪里写的?是在他一本叫《哲学辞典》的书中写的。在这个《哲学辞典》里专门有一个词条,这个词条叫“美”。伏尔泰引了王致诚的书信想说明什么呢?他想说明美是具有相对性的。为了凸显中国园林是迥异于西方园林的,是有独特美的,伏尔泰不但全文复述了王致诚的书信,又用他诙谐幽默的笔调补充上了这样一段想象性的文字。这段文字写道:“王致诚修士从中国回到凡尔赛,就觉得凡尔赛太小太暗淡无光了。德国人在凡尔赛树林子里跑了一圈看得出神,便觉得王致诚修士也未免太刁难了。这又是一种理由叫我根本不再想写一部美学概论。”

这段话需要给大家做一点解释,首先王致诚没有再回法国,他最后终老在北京。所以这段是伏尔泰想象的文字,他故意要让王致诚回法国一趟,对凡尔赛宫作出点评。那么为什么又扯上德国人呢?大家可能不知道,伏尔泰和当时的普鲁士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关系很好,弗里德里希二世在波茨坦修了一个宫,叫Sans Souci,“无忧宫”,这个无忧宫的花园就是仿造凡尔赛宫的花园修的。一个觉得凡尔赛宫太好了,一个觉得凡尔赛宫和圆明园比就是小巫见大巫。那么伏尔泰开这样的玩笑,就用很诙谐幽默的话凸显出圆明园的美丽。这个虚构的场景再生动不过的点明了圆明园对于丰富法国人、欧洲人的美学思想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作家的思考里,更体现在现实生活当中。

我在讲到《小罗伯尔专有名词辞典》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说了一个名词叫“盎格鲁——中国式花园”。下面就来看一看,什么是“盎格鲁——中国式花园”。这种园林最先在英国出现,所以它前头叫“盎格鲁”。它一反西方古典园林讲究对称的美学原则,是以潺潺的流水、弯曲的小径、蔽日的浓荫为特征的,所以它又被叫做“不规则园林”。这样一种小巧玲珑的园林非常适合当时在欧洲风行的洛可可风格,而洛可可风格又恰好和法国人追求人间幸福和谐的这种思想一脉相承。

那么和这种园林几乎同时出现的王致诚的书信,也第一次向西方人明确指明了中国人“师法自然”的美学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从王致诚的书信传入法国之后,“盎格鲁——中国式花园”的艺术才有了更自觉的美学追求,并且更明确的借鉴于中国。再加上伏尔泰的全文转述和他对于美的相对性的论证,就赋予了有悖于西方传统的美学原则的一种合法性和权威性。很快,这样的园林就从英国流入到法国和欧洲各地,在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甚至在北欧的土地上到处都出现了“中国式”的园林。圆明园就这样走入了欧洲人的生活。从形形色色的中国园林的变异体,我们可以看到,圆明园在王致诚、伏尔泰这些人的笔下,从一种平面的、文字的、线性的描述,转变为了立体的实景空间。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