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华:法国人眼中的“万园之园”

摘要:孟华教授带我们回顾了圆明园在法兰西民族心理中逐渐积淀,演化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一个神话的历史。报告为我们客观介绍了圆明园的建园史、价值以及被毁灭的命运。通过孟教授深入、详细的讲述,可以明显感觉到法国人对这座瑰宝级园林的崇尚,对建园贡献的自豪,对毁园罪行难辞其咎,但又不愿也不敢直面现实的尴尬、复杂的心态。

QQ截图20161104160921

孟华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 博士生导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1104/919235.shtml

精彩论述:http://www.71.cn/2016/1104/919236.shtml

一、“万园之园”的称谓从何而来?

大家都知道圆明园有个别名叫“万园之园”。在《辞海》中,对圆明园的介绍也使用了“万园之园”的称谓。但这个称谓从何而来呢?据我研究,这个称谓其实是法国人起的。《小罗伯尔专有名词辞典》里是这样介绍圆明园的,“圆明园——最光明之园,从前的夏宫,中国皇帝夏天的行宫。位于北京西北八公里处。始建于十七世纪雍正朝,完成于乾隆朝。圆明园曾是‘万园之园’(王致诚语),占地350公顷,它藏有大量无价之宝与图书。乾隆曾让耶稣会士艺术家们(郎世宁、蒋友仁)在此修建了欧洲式宫殿,周围环绕着喷泉与水法。1860年整个园子被法英联军洗劫,随后又被额尔金爵士(lord Elgin)付之一炬。”这就是关于圆明园的法国文献介绍。

在这个词条中,明确标出了“万园之园”的称谓始自王致诚。关于王致诚待会儿再做比较详细的介绍。从对圆明园的这段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圆明园的历史沿革,文化价值已经介绍的相当全面了。如果我们去翻看这部辞典还会发现,不光只有一个词条来介绍圆明园,在整个辞典里,还有很多其他词条也涉及到了圆明园。比如,和乾隆、蒋友仁、郎世宁有关的词条里都讲了圆明园。在这些人中,除了乾隆以外,大家对其他人可能不太熟悉,比如,郎世宁是意大利早期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同时也是画家,他曾供职在清宫廷的如意馆长期为中国皇帝服务,并且服务了三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还有蒋友仁和王致诚,知道他们的可能就更少了,我稍微做一点介绍,这两个人和郎世宁一样,都是早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只是他们不是意大利人,他们两个都是法国人。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