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华:法国人眼中的“万园之园”(4)

摘要:孟华教授带我们回顾了圆明园在法兰西民族心理中逐渐积淀,演化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一个神话的历史。报告为我们客观介绍了圆明园的建园史、价值以及被毁灭的命运。通过孟教授深入、详细的讲述,可以明显感觉到法国人对这座瑰宝级园林的崇尚,对建园贡献的自豪,对毁园罪行难辞其咎,但又不愿也不敢直面现实的尴尬、复杂的心态。

有个小插曲可以告诉大家,这个《四十景图》现在被保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的上海远东出版社非常有志于中西文化交流,也非常有志于把中国散落在海外的文物能至少介绍到国内来,所以就和法国国家图书馆达成了协议,要把这套《四十景图》引回国内来展览。

现在回到主题。在王致诚的书信发表后,又相继的有很多其他的法国传教士,也纷纷著书立说,向法国人介绍圆明园。我摘取蒋友仁的一段书信,他说:“中国人在他们的庭院装饰中善于优化自然,这种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艺术家最受赞誉的境界是看不出他雕琢的痕迹,艺术与自然融为一体。与欧洲不同,这不是那些一眼看不到尽头的通道,不是那些可以远眺无数优美景象的露台,眼见的东西太多,使人无暇对某些特别的事物进行遐想。在中国的花园中,不会让你产生视觉疲劳,目力所及几乎是一块恰到好处的空间。你可以看到整个空间,它的秀丽使你怦然心动,使你赏心悦目。百步之后,新的景色又呈现在你的眼前,引起你新的赞叹。”我们可以想象,这些赞誉之辞,还有大量精美的图片对于法国人的感官会产生怎么样的刺激?

18世纪是法国人从旧制度向新制度过渡的文化转型期,史称“启蒙时代”。如果说“五四”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代。那么“启蒙时代”就是法国人进入到现代,向现代化过渡的一个重要转型期。这时的法国人,在精神上的一大变化就是从注重神和人的关系,转而去注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圆明园对于追求人间幸福的法国人来说,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很容易就能想象到,这个被传教士们描绘的奇巧幽深、千姿百态的人间天堂,显然大大激发了法国人的兴趣和好奇心,丰富了他们对中国的想象。

法国的“启蒙大家”伏尔泰在他的一篇文章里这样来描写圆明园,他说:“耶稣会士王致诚,第戎生人(第戎是法国的一个城市)。曾在北京城外数里处康熙皇帝的行宫里充当御画师。他在写给达索先生的一封信里说,这所离宫别馆比第戎城还大,宫室千院,鳞次栉比;风光旖旎,气象万千;殿宇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山谷间曲径通幽。山亭岩洞,布置合宜。各个山谷景致不同;其中最大的围以石栏,鸾殿重叠,金光闪闪。所有这些宫室,外金内玉,尽都华丽。每条溪流上每隔一段,便有一座石桥,桥上白玉石栏,浮雕玲珑。大海中央,山石耸立,上有方楼,约有住室一百多间;登楼远眺,宫室园林,尽收眼底。”后面还有很长的描述我就不说了。

这段文字是对王致诚书信的重写。在这里需要请大家注意的是,我们在建构一个形象的时候,名人重塑所产生的效应是原作远远不能比拟的。正是借助着伏尔泰的再书写,把阅读范围有限的王致诚书信的影响范围扩大了。借助伏尔泰的再写,使得它走进了千家万户,使得普通的百姓,都能接触到这样的描述。可以说王致诚笔下的圆明园,是借助了伏尔泰的大名而被赋于了象征价值。它的名称、它的描述、它的形象在这个时候迅速的被公众所接受、所认可,进入了法国人对中国的这种知识场,成为他们心目中“文化中国”的一个典型代表。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