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华:法国人眼中的“万园之园”(7)

摘要:孟华教授带我们回顾了圆明园在法兰西民族心理中逐渐积淀,演化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一个神话的历史。报告为我们客观介绍了圆明园的建园史、价值以及被毁灭的命运。通过孟教授深入、详细的讲述,可以明显感觉到法国人对这座瑰宝级园林的崇尚,对建园贡献的自豪,对毁园罪行难辞其咎,但又不愿也不敢直面现实的尴尬、复杂的心态。

枫丹白露宫有一个小册子,专门介绍中国博物馆里展览物的。在小册子的展览目录里,居然标示出了某一个展品原来在圆明园什么地方,所以我很想了解后来的人怎么看待的1860年的圆明园大劫案。我很好奇他们在参观的时候,能不能够想起王致诚的描述、伏尔泰的转述,能不能想起雨果义正言辞的谴责。这就促使我,也希望大家一起去了解1860年那场浩劫之后,法国人如何言说这座曾经进入到普通人的知识场,被符号化、象征化了的圆明园。

1864年,当时法国有一个旅游杂志叫《Le tour du monde》,我把它译作《环球》。这个杂志为了满足读者的兴趣,就刊发了当时法国的一个汉学家鲍吉耶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法文叫做《Une visite à Youen-Ming-Youen》,可以直译成“参观圆明园”,或者“圆明园游记”。但这个汉学家从来没有到过中国,所以我在翻译的时候,就考虑了一下,就把它译作《探访圆明园》。在《探访圆明园》的这篇文章刊发的同时,编者就在编者案里做了特别说明,他说:“《环球》的读者们大概不会不愿去朝拜中国的凡尔赛”,“看一看这个皇家离宫在被1860年10月18日的军事行动焚毁前是什么样的吧”这是编者特意加的一段话。那么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游记的内容,就像我刚才跟大家讲的,这位汉学家跟当时大多数的法国汉学家一样,从来没有来过中国,所以他所谓的游记其实就是他看了很多对于圆明园的描述的介绍。其实就是他在他的阅读的这些文本的基础上的一种再描述。

在他这篇文章里,首先简单回顾了中国皇家御园的建园历史,然后就尽其所能,分段地原引了在中文和法文文献当中所能找到的所有关于圆明园的描述。从王致诚到蒋友仁,到乾隆,甚至包括在圆明园仅仅觐见过乾隆的荷兰使团团副的游记。我还要强调一下,汉学家的重述肯定不如名作家的重述那么有轰动效应,但是返回到历史现场,他的这篇文章是在1860年大劫案之后写出来的。这时候的法国正处在追求科学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汉学家作为一个专家,他的身份本身就是一种保障,写的文章很容易就能赢得读者的信赖。就好像如果一个人是法国文学专家,那他讲的法国文学肯定比一个普通人讲的更具权威。

鲍吉耶其实是在王致诚描述的一百多年后对圆明园又进行重述,他的这种重述变成了法国人集体记忆的一种连接站,他把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来了,并且把记忆现实化了。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在他的游记中配了大量的图。随后,这个游记就以这些图为红线,串联起对圆明园园内的各个主要景点的介绍和描述,并且每介绍一处,都没有忘记标明它在画册里对应的编号和页码。这个画册是指从圆明园抢走的那本画册。这样如此反复闪现的画册信息在读者的阅读当中,就起到了一种离间效果,读一段文字,就要看一下图,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就和现实交集在一起了。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