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理解,汉学家德理文选择圆明园作为原型,既是基于一个汉学家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也是为了迎合世人对它集体想象。在巴黎世博会上出现的圆明园的仿作,标志着法国人的文化中国想象已经定格于圆明园。一个形象一旦被套话化,一旦进入到社会总体想象,它也就进入到一个民族深层的心理结构当中,永远都不会消失,不管它在现实当中的命运怎么样。
以上是以《小罗伯尔专有名词辞典》所提供的文字为径,大致地回顾了圆明园在法兰西民族心里逐渐沉淀、积累、演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一个神话的这段历史。现在我们重新读《小罗伯尔专有名词辞典》就会发现,它的相关介绍是以1860年为界的,在1860年以前,圆明园这个人类园林登峰造极之作,是以“万园之园”的美名享誉欧洲的。特别是法国人的贡献,像蒋友仁、王致诚都参与了圆明园的建造。
到了1860年,它惨遭洗劫,而劫犯之一也是法国人。不过他们对圆明园的最终被毁不负责任,因为他们认为最后的大火是英国人放的。表面看来整个词条都是在言说他者,言说曾经客观存在过的圆明园的建园史、价值以及被毁灭的命运。但透过叙史者的行为,我们也明显地读出了法国人对自我的一种言说,他们对这座隗宝级的园林的崇尚,对建园贡献的自豪,对毁园罪行难咎其责,但又不敢直面现实的一种尴尬、复杂的心态。所以,这十一行文字实际上言说的是法国人对中法两百余年来文化关系的反思和总结。所有进入了象征体系的事件,没有一件被遗漏掉。
这本《小罗伯尔专有名词辞典》是会定时更新的,词语有了变化就要增删一些。这本辞书将来肯定还是要再版的,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看到他们对圆明园最终命运的表述,可以像雨果的那封信最后所说的那样:“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劫掠的中国”。我想所有的人都跟我一样,期盼着这一天。谢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