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洪生:《周易》智慧与领导艺术(一)(4)

摘要:《周易》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有人说《周易》是一本算命书,也有人说《周易》是一部政治书、哲学书、科学技术书、历史书,还有人说《周易》是探索宇宙与人生奥秘的著作。一部《周易》有上千种不同的解释,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中国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但更多的是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中华文明能绵延5000年,这种文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来自《周易》。表现方法是美的,用具体的天象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真善美就这样融合在一起。

具体来说,格物的“格”在这个语境当中应该作“感悟”讲,主观的感悟,从物的属性当中感悟出什么抽象的义理来。具体的方法就是西方哲学说的相似联想、相关联想。乙似甲,对乙施加作用,就等于对甲施加作用。早期的原始巫术都是这两个规则。进入佛堂,没人去分析佛像是什么质地做成的,因为佛像像佛本人,所以你对佛像顶礼膜拜,就等于对佛本人顶礼膜拜,这叫相似联想,这个占的比例大。相关联想,乙是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脱离甲之后,你对乙施加作用,仍旧等于对甲施加作用,博物馆情结就带有这种相关联想。你看到伟人穿过的衣服、使用过的用具,都会肃然起敬,它不是相似的关系,而是相关的关系。小时候老人告诉我们,牙掉了不能随便扔,下牙掉了往上扔,上牙掉了往下扔,这就是相似联想,跟牙生长方向相似引发的联想;说牙掉了不能落到仇人手里,因为仇人敲你的牙就等于敲你本人,这就是相关联想。

《大红灯笼高高挂》里有一个情节,巩俐扮演的四姨太得宠,二姨太嫉妒,想加害于四姨太,就做了一个小木偶,上面写上她的名字,用针扎她,这里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是相似还是相关?两者同时运用。那个小木偶是相似联想,写上她的名字那是相关联想。记住相似、相关,解读《周易》、解读古人的话语,你就能够读明白。大家都知道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那是论点,那它是怎么推论出来的?论据是什么?“天行健”,相似联想,所以人也要刚健,换个说法就叫自强不息。“天行健”是怎么感悟出来的?三阳重叠,三个阳爻的重叠,那就是当时的“天”字。你面对天有什么感悟?

 不同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想、不同情感的人,会对同一天象做出不同的感悟。《周易》是站在君王的角度来感悟的。《周易》主要是为大人谋,为君主谋。所以你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去读《周易》,永远读不懂的。一定要站在管理者的高度去解读,你才可能接近它。

《周易》是站在君王的角度去感悟天象的。天高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天大也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但是它在众多属性当中选择的是“健”,谁能够看见“健”?你看不见、摸不着它,但是却能够意识到、感觉到它的存在。天的运行是不是刚健的?我们还有个双休日,天什么时候休息过?它没有一分一秒的静止、停留。所以当时《周易》的作者认为,对于君王来说,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要像天一样刚健有为,不要贪图安逸,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所以“推天道,明人事”得出的结论是,君子要向天学习,要自强不息。

你有了这样从方法到义理的认知,再去解读大禹治水,就有了文化和理性的高度,你就知道那不是单纯地在讲故事。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之处在于,西方在古希腊时期就进入了抽象的思辨;中国一直到现在都停留在通过讲故事来说道理。在思辨能力上,我们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讲故事、说道理通俗易懂,便于流传,耐人寻味。一说大禹治水,小孩都知道,“三过家门而不入”,你要慢慢去“悟”,故事是要“悟”的。中国文化从思维方式角度来说,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感悟的“悟”,觉悟的“悟”,是需要“悟”的。它的意思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需要你思而得之。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