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洪生:《周易》智慧与领导艺术(一)(5)

摘要:《周易》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有人说《周易》是一本算命书,也有人说《周易》是一部政治书、哲学书、科学技术书、历史书,还有人说《周易》是探索宇宙与人生奥秘的著作。一部《周易》有上千种不同的解释,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为臣要讽谏君王,你要是直接说,需要遇到唐太宗型的君王。唐太宗型的君王历史上有几个?卡内基说,不管性别、年龄、地位,人性本身就有弱点,都爱听表扬,不爱听批评。可是真正忠于君王的臣子,不是阿谀逢迎、溜须拍马的,他要考虑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大计,他看出问题来是真要说的,怎么说?直接说可能就没命了。宗法集权制背景下,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臣子既要保命,还要尽职,就在夹缝之中寻找言说的智慧。所以要委婉地说,借天象来说,这不是我的意思,是天意,服不服?不服有天打雷劈威慑着。他借古说今,以小说大,以近说远,甚至用男女之事、儿女之情论说君臣之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都是水中月,镜中花,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神龙见首不见尾,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该表达的全都蕴含其中,把球踢给你,你去悟吧!你要悟明白了,发展顺利;你要没悟明白,出了问题,找不着我,我当时跟您说了。讽谏的“讽”是言+风,语言就得像风一样,又形声,又会意,看不见,摸不着,风过草眼,它真起作用,这就是智慧。

“大禹治水”就蕴含着百姓对帝王的一种期待,它至少有三层意思,你还可以感悟更多:第一,期待帝王能和我们一起战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因为只有在第一线,才能掌握真实的信息,才能有效地指挥,隔岸观火,总是有距离的。第二,大禹父亲治水为什么失败?大禹为什么成功?方法不同,导致结果不同。大禹的父亲鲧是堵,你堵得越高,落差越大,一旦达到极限,崩溃之后伤害更大。古代就用这种现象来说“川壅而溃,伤人必多”,由治水类推到治民。大禹用的是疏导,他已经认识到水往低处流的规律,人力堵是堵不住的,只能顺应它、疏导它。第三,治水要顺应规律、遵循规律。类推到人事,经济发展有没有规律?政治有没有规律?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你怎么说、怎么想,它就在那里。面对规律,我们必须敬畏它、遵循它。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内涵,也是为君之道。

为臣,你就要感悟大地。大地的属性很多,但是站在为臣的角度来感悟,就有条件的限定了。《周易》的作者就感悟出“地势坤”。“坤”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还说的坤车、坤表就是来自《周易》。我们说女车、女表,这和《周易》有关,但不完全对应。“坤”不是女的意思,而是阴性的属性。天为阳,地为阴。古人从经验、农耕文化的角度,去感悟大地上的自然现象与天时变化的关系。

天时是春,大地的草木就绿了;天时是秋,地上的草木就黄了。大地顺从蓝天,自然界就和谐。和谐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终极目的。个体心灵和谐、家庭和谐,才有社会的和谐。它也有梦,梦也能够转化为内在的积极性,激发人的斗志。但是中国文化的重心是放在实现梦想的条件上,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可能和谐呢?向天学习吧!像天一样的自强不息,高调做事;像地一样顺从上天,顺从规律。因为为臣者,只有顺从才能保命,才能保住自己的职位。

所以从大地的“地势坤”,推导出为人、为臣的“厚德载物”。只有像大地一样的厚、大,才可能承载一切。有容乃大,海纳百川,有这种大的胸怀、度量,你才可能一切都顺从,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会执行。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缺一不可。这就是中国文化所期待、所塑造、所培养的理想人格。

读了为臣这卦之后,你再去读历史,就能够读明白了。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不知道怎么去解读。实际上那就是一种考核方式,考核你是不是真的听话。设身处地想一想,你要是选择人,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都会选择听话的。

有了对清华大学校训的认知,对《周易》的解读方式就有了一种感性的了解。它就是感悟现象,感悟它抽象的属性,再以抽象的属性作为论据推导人事。

首都师范大学北面有个紫竹院,紫竹院里有竹子,靠近中关村的东门有副对联,我每次散步到那儿都要停留一会儿,写得太好了!那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竹子有什么属性?中间是空的,客观真实。竹子什么地方长枝叶?节。有了这两点就可以感悟、类推到人事,抒发自己的一些感悟了。所以上联是“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我们都有相同的生活经历,但是却很难用这种精辟、形象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再看下联,更好!紫竹院里有湖,湖里有荷花,但它不说荷花。中国人一说到荷花,马上想到的是什么?出污泥而不染。这就是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导致的结果。西方看到荷花,要解释荷花的植物属性、经济价值;中国人不是,中国人一切都从我的需求去感悟那个自然现象。“出污泥而不染”,把它当作人来感悟。紫竹院没再写这个,文以新为贵,它写荷花的根(藕),对根有所感悟。荷花的根有什么属性?中间有孔,如果不破损,用水冲洗完,切开,里面雪白。这两个属性也是真实的。这有了下联:“藕虽有孔胸中不染尘埃”。把它当作人来感悟,虽然有残缺,但是胸中不染尘埃。这就是古人言说的一种智慧,一种方法。理解了这个,你再读《周易》就简单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