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洪生:《周易》智慧与领导艺术(一)(6)

摘要:《周易》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有人说《周易》是一本算命书,也有人说《周易》是一部政治书、哲学书、科学技术书、历史书,还有人说《周易》是探索宇宙与人生奥秘的著作。一部《周易》有上千种不同的解释,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再比如,对同一个水,古人怎么感悟?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同样一个水,普通老百姓就把它作为负面的属性来类推人事,反向的联想(属于相似联想的一种方式),水是不是往低处流?是。所以老百姓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不能像水。但是老子在这里偏偏就认为,对于帝王来说,要维护你的统治、巩固你的基业,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争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它跟我们现在的区别是,我们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目的;而古代把它作为一种巩固政权的方法。不管怎么样,只要重视百姓的利益,都应当给予适当的肯定。所以老子对帝王提出的建议就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的善,要模仿水往低处流,灌溉农作物,使农作物茁壮成长、成熟、丰收;要像水一样润泽老百姓,在利益分配上适当让利于百姓。这就是舍和得的辩证。物质上的舍,换来老百姓和统治者心理距离的拉近,这是大智慧。决策不能只看眼前,不能只看数字,要考虑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要考虑民心向背。

 孔子怎么感悟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什么意思?不了解中国的思维方式,你就读不懂了。智者为什么看到水就感到快乐?仁者为什么看到山就快乐?中国人对智者的认知有不同层次,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里至少说了四个境界,“权”是最高境界。可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可以一起来学习,那就是智者了,因为中国文化把学习推到非常高的高度,那是起点。通过学习来提升个人的智慧,智慧里包含着道德、能力,缺一不可,还包含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通过智慧的提升来指导实践;通过智慧实践来构建身心的和谐,身心和谐了,才能影响家庭的和谐,无数家庭和谐了,社会才可能走向和谐。只有和谐才能拯救危机,只有拯救危机才能生生不息。

中国文化终极目的——和,和的未来是生生不息。用《周易》里的话来说,一个字概括——生,“天地之德曰生”;两个字概括——生生,“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四个字概括——生生不息。和谐的目的是生生不息,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终极目的。通过学习,让我们这个民族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强盛起来,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古代十分推崇学习。比如汉代的民间谚语:“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你给孩子留下一筐一筐的黄金,不如把这些黄金作为教育投资,让他读懂一经。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是最高的,古人早就有这样的认知。一旦读懂一经,不仅可以赚回更多的黄金,更重要的是,他对生命的感悟完全不在原来那个水平上了,精神、气质、面貌全都会发生变化。35岁之前靠父母遗传,35岁之后就靠你的读书修为了。35岁之后读不读书,从面相就能看出来,那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精神真的可以影响你的五官,影响你的面容的,影响你的气质的。宋代话说的更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