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视角下的网络主权与大国网络战略博弈(2)

核心提示:网络空间新秩序的建立需要从三大行为体的视角审视全貌,即从国家、国际、国民“三点”出发,引出三个边界条件,在稳定的三角形共视区内将网络空间分成”“三层”:基础层、应用层、核心层。核心层具有不可侵犯的排他性;基础层、应用层具有开放共享的让渡性。既不允许滥用互联网的联通性来挑战主权国家的核心利益,也不能以传统主权的排他性动摇全球一网的基础平台。

(三)三视角的理论框架

数学当中解多元方程总要设边界条件,(n>x>0),在一个定义域里求解,变量既不是无穷大,也不是无穷小。三视角的意义就在于,由这三个行为体的视角出发,就能画出三个边界条件,更具包容性,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和共视区,进行有效对话,求同存异,可以让问题得到收敛和聚焦,避免单点思维,“发射后不管”。

传统的、实体空间的国家主权,存在天然的排他性。对内强调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对外强调不可侵犯的独立性。当人类进入了网络空间,由于开放性、全球性特点,使另外两个行为体的体量增长,作用凸显。这个时候谈国家主权,一定要拓展国际和国民两个视角。

国民视角:国民社群(网民及公民、国民)追求自由。今天全球网民达32亿,中国网民达7.1亿,这是了不起的数字。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网民就是公民、国民。网民有追求自由的天性,然而事实证明,在无序的环境下,完全靠网民治网,自律效果并不好,自由是不可能得到保障的。要维护每一个网民的自由,就必须要有秩序来平衡,这就注定网络不能是法外之地。秩序的建立和形成需要外力,需要国家、政府层面制定规则,依法治网,保障网民的合法权益。技术本身不会提供秩序和安全,需要主权来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

国家视角:国家追求安全与发展。国家既要保安全又要谋发展,既要管网也要用网。这时候,国家与国民这条双边关系,其实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赖和依存。习主席在4.19讲话中讲得好:“网络以人民为中心。要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人民。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过去都说支部建在连上,现在看政权应该建在网上,在网上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引导民主,更能体现执政党的智慧。这样互联网的自由活力也会给国家发展带来繁荣生机。

国际视角:国际社会追求开放与包容。国际互联网代表技术发展的主流,人类文明的大势。国际社会要追求开放与包容,因为这里既有大国关系的角逐,又有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还需兼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平衡。国家主权排他性的一面与国际社会的开放性看似有一定冲突,实则是可以协调平衡的。

一方面,从国家视角看,国家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可以将互联网为我所用,趋利避害。国家主权通过一定的让渡,融入国际体系,可以让国际间的开放互通为国家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促进文化交流、经济合作以及安全上携手应对。国家与国际之间有相互依赖、包容、让渡的关系,达成对立统一。习主席说:“中国开放的大门不能关上也不会关上。”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