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不竭的动力源泉(2)

文化自信:不竭的动力源泉(2)

以中国历史为例,无论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还是魏晋以降儒道释的此消彼长,无论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启蒙,还是鸦片战争以后对西学与中学的“体用之争”,也无论是“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批判,还是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尊崇,乃至1980年以来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性吸收,说到底都是中华文化在不同学派、不同思想乃至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碰撞中实现对自身文化糟粕的扬弃和对外来文化优秀部分的吸纳,从而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展开自我批判和价值重构,使得中华文化能够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不断获得新的滋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之所以能够坚定文化自信,正是源自对中华文化勇于自我批判与价值重构这一优良传统的高度认可和充满自觉。

文化自信是对文化未来前景充满信心。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中华民族重新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辉煌成就的取得,既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更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革命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坚韧不拔而又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文化提升的历史性成果。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既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已经成为全世界共有的精神财富。

面向未来,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特别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对中华文化的未来与前景充满信心,坚信中华文化将同其他各民族文化一起为人类对更美好的精神生活的追求提供中国智慧,坚信中华文化能为人类社会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