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和军:如何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祝和军:如何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真正的文化自信首先在于中国人能够理性、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而这种理性态度的确立,又依赖于历史条件的具备。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扎根于中国文化,既以改革开放的姿态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书写着伟大复兴的历史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理性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时代

理性、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基于时代开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性对话,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在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时代的关系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要坚决反对文化原教旨主义,即固执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永恒的价值,拒绝进行变革和创新。新儒家“老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努力之所以遭到挫败,正是因为它预设了“内圣”的不可动摇。牟宗三说:“儒家这个学问,从古至今,发展了几千年,它代表了一个‘常道’——恒常不变的道理。中国人常说‘常道’,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恒常不变的,这是纵观地讲它的不变性;一是普遍于每个人都能够适应的,这是横地讲、广阔地讲它的普遍性,即说明这个道理是普遍于人类的。”按照这一观点,既然中国人的“常道”已经超越了时空,具有了永恒的价值,那何以解释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相遇时所产生的危机?既然中国文化所代表的精神已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了,那又何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规定其不同的任务?因此,没有什么文化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而必然是有发展、有生长的,而这种发展和生长唯有通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才有可能。纵观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每一次文化的危机同时也成了文化发展的契机。当今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交锋交融日益明显。中国文化若不能有效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在传统道德与现代民主、实用理性与科学精神等一系列异质因素的统一上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所谓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就是一句空话。

文化不是永恒的、僵死的。那种片面地将传统文化视为过去的东西进而僵化地将“古代”和“现代”分成两截的做法同样是不可取的。事实上,这种简单的二分法恰恰为所谓的文化进化论提供了说辞。近现代以来,西方社会借助启蒙时代所塑造的进步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宣扬一种社会发展方面的进化论逻辑。正如梅因所说:“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按照这一理解,从农业经济中萌芽而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显然是强调“身份”的,所以是古典的、落后的,需要被淘汰的。而立足于工业文明的西方文化则是注重“契约”的,所以是现代的、进步的,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按照这一逻辑,世界文明就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链条,西方处于这条链条的前部,而东方则处于链条的后部。在这样一个毫无弹性的链条面前,后来者唯一可做的,就是努力向前部靠拢,别无他途。自从严复把赫胥黎的《天演论》翻译成汉语在中国传播以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念在中国颇受欢迎。于是,西方和东方这种地域和文化上的差异,在“坚船利炮”的威慑下,在“科学万能”的召唤下,被偷换成了时间轴线的进步与落后、古典与现代的差别。而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正是在这种进化论历史观的影响下毅然选择西学而抛弃自家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一些学者也借助进化论逻辑为西方的新殖民主义摇旗呐喊。亨廷顿就说:“民主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就意味着和平地带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他的学生弗朗西斯·福山则说得更加直白而露骨:“资本主义与自由民主的现代体制已经超越了历史和意识形态矛盾,但其他的世界角落还在追赶历史。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

现代化有没有固定的模式?现代化是不是就应该必须西方化?现代性历史地产生于西方文化之中,是否就意味着其他国家接受现代化的目标就必须抛弃自身的民族性而全盘西化?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事实上,随着世界区域经济的发展,这种“一元现代化”的神话已经被逐渐打破。查尔斯·泰勒就指出:“忽略文化差异而把现代性当作同源同质的思想导致陷入了种族中心主义牢笼。事实上,现代性并不是什么超越具体的历史和空间的超验存在,一旦脱离具体背景就无法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从这一意义上讲,现代化在现实进程中总是表现为多元,而不是一元。从欧美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来看,各个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本身就是不统一的。比如,16~18世纪荷兰所领导的商业现代化;19世纪英国领导的工业现代化; 20世纪美国领导的消费现代化等等。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自身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实现的完全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历程也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当然,这里的中国文化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而是经由变革、创新和发展与现时代有着密切契合的文化。比如,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新型文化的浓缩表达,就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也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属性和浓厚的时代气息。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