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生态> 正文

田慧芳: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与气候变化(2)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等。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全球变暖将会使水资源时空分布规律打乱、海平面上升、农业生产模式改变,甚至导致极端气候天气、严重生态风险的发生。这些都可能引起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根据联合国规划署报告,目前进入海洋的石油为200万~2000万吨/年,此外每年还有多达5000吨的汞、30万吨铅和2000万居里的放射性物质源源不断地向海洋倾泄。

另外一个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就是全球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不是单一的,它往往与南北问题联系在一起。南北方国家之间资源占有和消费是不平等的,生产方式和消费结构等方面存在着重大的不同,他们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也存在着不平等。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主要与其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低质量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有关;而发达国家主要是因为其相对过度追求舒适的生活方式。所以,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由贫穷导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与发达国家由富裕导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往往在世界经济政治体系中紧密相连。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边缘化或者是半边缘化的地位,从而使得他们在国际生产和交换体系中仅仅是发达国家初级产品的生产者和发达国家工业品的进口者。那么,在初级产品与工业品之间就存在着价格的剪刀差现象,发展中国家往往以极低的价格出售他们的初级产品,引发的后果可能是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发展中国家普遍缺乏资金与技术,很难将经济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为了解决贫困问题,发展中国家往往更渴望经济增长,而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放在经济增长之后。所以,为了从外面吸取更多的资金与技术,发展中国家往往会降低环境标准,再加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一些低端的、低技术、劳动强度大的产业,甚至出口垃圾,将污染直接或间接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开采与环境破坏。

可持续发展这一词最早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就被提及。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该报告给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概念有两个关键的词:第一个是“需求”概念,强调世界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应该优先被考虑;第二个是“限制”概念,强调要在有限的环境空间和技术约束下,对损害代际发展需求的行为进行限制。这一报告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概括为五个基本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应坚持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种际公平;二是可持续原则,发展要受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即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够超越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三是共同性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不能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需要全球联合行动,需要意识到地球是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四是发展原则,即不能限制增长,而是提倡可持续性的发展。五是主权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和相互尊重主权。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从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来看,这三个子系统的目标是统一的,但是对于区域水平并考虑短期影响的时候,上述目标可能存在一个权衡取舍。面临不同目标的权衡时,可能就存在一个管理的寻优过程,同时产生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

可持续发展治理实质,就是公共治理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机融合。政府会依据愿景,严谨地协调活动,目的是确保社会发展朝着可持续轨道前进。可持续发展治理的内容包括:第一,制定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如何将环境和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二,制定条约或宣言,使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有关措施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为准则;第三,建立和健全环境管理系统,促进企业的生产活动和居民的消费生活向减轻环境的负担转变;第四,各有关国际组织和开发援助机构都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作为提供开发援助的重点领域。

二、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的历史演进

根据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演进进程,我们认为迄今为止有四个阶段。

(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环境危机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的思想萌芽阶段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由于环境保护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在欧美历史上出现了很多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事件,包括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和70年代美国“拉夫运河有毒化学废物污染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带来大量的人员伤亡,还导致了环境的日益恶化。当时,一些西方国家就开始进行专门性环境问题调查与研究,并发表了一些非常震惊世界的成果。其中《寂静的春天》和《增长的极限》引起的反响最为巨大。

《寂静的春天》通过对污染物富集、迁移转化的描写,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引发了人类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最早期的反思。

《增长的极限》最明确的阐释是:“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这个系统就会被推向它的极限——耗尽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也就是说,由于地球空间、环境的有限性,人口爆炸、经济失控必然会加剧粮食短缺、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会反过来限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这本书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类长远发展的“严肃忧虑”,唤起了人类自身的觉醒。另外,书中传递的持久均衡发展思想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个萌芽。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范围的人类环境的会议。当时有113个国家1300多名代表、民间组织以及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经过12天的讨论交流后,形成了著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109条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所以说,人类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行动实际上是从1972年就开始了。

1983年3月,联合国成立了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负责制订长期的环境对策以及开展能使国际社会更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个报告正式提出人类需要有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支持未来人类的进步。这条道路就是在《寂静的春天》没能提供的所谓的“另外的道路”,就是“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个报告把人们从单纯考虑环境保护引导到把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切实结合起来,实现了人类有关环境与发展思想的一个质的飞跃。

(二)20世纪90年代-2000年: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框架的初步形成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1992年的“里约+20”峰会(或者是Rio+20会议)的召开。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首脑会议。183个国家代表团和70个国际组织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通过了兼顾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计划,就是著名的《21世纪议程》。可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计划,因为它将环境、经济和社会关注事项纳入了一个单一的政策框架,为各国政府、联合国组织、发展机构、非政府组织和独立团体采取措施保障共同的未来提供了一个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至21世纪的全球行动蓝图。而且这项行动计划尊重了各国的差异,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差异。

这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分为四个维度: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社会公众与团体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手段和能力建设。这个议程最关键目标是什么呢?就是减轻和最终消除贫困。大会同时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可以说,《21世纪议程》确定了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的一系列国际规则,开启了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征程。

为了全面支持《21世纪议程》在全球范围内的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由联合国大会于1992年12月批准成立,旨在确保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后续行动的有效开展。

尽管1992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一个21世纪的发展蓝图,但它的执行情况并不是很理想:一是各项政策和方案采取条块分割而不是综合一体的办法来处理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问题;二是世界所用资源量在当时远远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三是在金融、贸易、投资和技术领域还缺乏相互协调一致的政策,而且也没有长远的政策安排;四是实施《21世纪议程》也缺乏专项资源。发展中国家难以从发达国家获得新技术和私人投资。所以,到了2000年之后,全球可持续发展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改变。

责任编辑:张凌洁校对:王莹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