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动力源泉(2)

荐读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动力源泉(2)

核心提示:从文化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华文化创造性吸收和转化的过程。历经传统文化的博弈、中国革命洗礼、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相应地产生出一定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建设经验。这些成果和经验形成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自信基础和动力源泉。

从文化融合到实践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

文化自信既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自信。中国红色文化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实现人民独立自主、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阶段所衍生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先进思想文化民族化的过程,也是科学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实践包括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两个维度。从文化融合到实践结合,这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中国革命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革命时期的主要成果体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传播并逐步中国化,除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价值理念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神有着高度的契合之处这一根本要素外,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悲惨生存境遇和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革命精神同样深度吻合。中国革命文化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意识与中国革命形势、革命问题和革命走向深度结合而不断中国化,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进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即在民族危亡时的革命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的塑造,历经五四运动先进知识分子与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分子反复论战、比较这一思想启蒙阶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又历经党内的各种经验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以及国民党反对派的反革命文化的较量,更是摒弃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文化。在与以上诸多文化形态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中国革命文化思想。这一革命文化思想与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环环相扣,蕴含着中国特有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

中国革命文化具有特定的含义。有学者认为中国革命文化主要是指“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西方列强及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作斗争过程中所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主题,极具中国革命特色的先进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革命阶段,中国革命文化得以形成。它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既有中国区域特色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又有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相同旨趣的建立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革命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中国革命精神还创造性吸收转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用以指导中国的革命斗争。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中国革命文化是引领中国人民革命前行的不竭动力,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也是当前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的精神源泉和巨大支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阶段的中国革命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塑造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中国共产党以深刻的文化自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不可替代的领导主体,成为当前文化自信不可替代的领导主体。深刻的文化自觉是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品质。从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抓住了中国革命的实质和中国的未来走向,把救亡图存和文化复兴作为自己革命的两维。中国革命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还为实现中华文化的再次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李梦柯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