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民族精神之源流  辟与时俱进之路径(2)

溯民族精神之源流 辟与时俱进之路径(2)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

摘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不仅体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时俱进的品质,而且反映了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

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思想精华,开辟了在深厚传统中取精用宏、固本开新的治国理政新格局新境界

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明确指出了新形势下我们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两创”的基本方针。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不仅体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时俱进的品质,而且反映了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要求,系统梳理中华传统文化资源,认真挖掘其中的精华,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容加以改造,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等相适应、相协调。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两创”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国家文化资源,已经润物无声地进入了治国理政新实践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例如,在国家治理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滋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智慧,则彰显出“和谐、和睦、和平”的中国风范,助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与构建。

又如,在社会引导上,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等文化传统,强化了中国社会的公序良俗;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汇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发挥了凝聚共识、成风化人的重要作用。

再如,在党的建设上,为政以德、清廉从政、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丰富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廉政文化、修身智慧、敬畏精神、慎独意识、民本思想,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实践和积极健康政治生态的形成;诚心正意、手握戒尺、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提高了党员干部的修身自觉。这不仅丰富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实践新经验,也构成了以党风政风带动民风社风的新探索新成效,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经形成了继承、阐扬、创造性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战略资源的科学方法论,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话语体系。

从推进中华文明现代化的角度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融通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文明成果,汇聚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不数既往,不能知将来;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通过对中国文化发展理路的深入观察、对中国现代化起点与方向的深刻思考,凝练了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不忘本来是指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根本”。一方面,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巨变,均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实践中所取得的胜利。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之本。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 另一方面,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底座、是地基,是其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离开了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地基,文化建设就会像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安泰离开大地一样,从根本上失去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阐述着这样一个道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吸收外来是指要始终坚持在文明交流中兼容并蓄、在文化互鉴中海纳百川。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是成就我们民族特色和文化精神的重要原因、重要路径。因此,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意即在世界文明交流融合的历史大势下,从本国、本民族的实际出发,以批判的精神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以此来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不断增加中华文化的广度和厚度。

面向未来是指始终坚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更美好的未来提供精神指引。文化应该也必须具有指向未来、更新创造、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能力,如此才能持久推动民族发展、深刻观照人类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越来越展现出世界胸怀和视野,一方面在多种文化互鉴中博采众长,不断把文化上的对外开放提升到新水平;另一方面深深根植于本民族文化,深刻把握中国文化演进的指向,在与世界文明的深度互动中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达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不但汇聚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福人类开辟了广阔前景。

有根可寻、有本可立,一个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正是因为带领中国人民确立了中华民族的“根”与“本”,才能在文化建设上、在学术发展上、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阐扬上确立自己的基本话语、构建自己的命题学说、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凸显自己的价值导向、传承自己的文化精神、展现自己的审美风范,由此溯民族精神之源流、辟与时俱进之路径,开辟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新境界。

(作者为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