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汉宁:坚定文化自信的使命担当

尹汉宁:坚定文化自信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进一步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我们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的使命担当。

文化自信的意蕴

要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对自身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对自身的文化价值有情感认同,对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保持清醒,对自身文化的开放与融合能力有信心,对自身文化的持久影响力有理由充满期待。

对自身文化价值有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自信主要是指文化价值的自信,或者是价值观的自信。判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先进还是落后,是文明还是愚昧,是发展还是停滞,主要不是看它的形态和样式,不是看它的多姿和多彩,而是看文化所包含和体现的价值取向,包括文化所表达和弘扬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等。

对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有信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原本就具有不同的特质和特征,这种特质和特征决定了这个民族的特有文化品格与文化情怀。如果认为自身文化没有独特性,那么就不可能有文化自信;如果认识不到自身文化的独特性,那么就没有真正建立起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具有独立起源而又延绵不绝的文化,自然具有独特性;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并实现了本土化生长,从形式和内涵上形成了新的形态,也具有独特性。

对自身文化的开放和融合能力有信心。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大、自满和自闭。勇于文化开放,是文化自信的积极反映。在全球化深入推进和互联网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关起门欣赏自己的文化,虽然也可以增强自信心,但这种自信难以持久。同样,如果在开放的环境中,本民族的文化快速消亡,被外来文化所取代,其结果自然也不是文化自信,而是文化自卑。只有在文化开放中坚持自我,主动将外来文化为我所用,我们的文化自信才有坚实的基础。

对自身文化的持久影响力有信心。值得自信的文化,应该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过去存在,现在也存在,而且会持久地发挥作用。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影响力有限,某一个时期具有影响力,另一个时期没有影响力,也就难以真正建立起文化自信。即使建立起来了,也难以持久,经不起时间的挑战与考验。

文化自信的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三种文化形态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认识文化的承继与拓新,如何认识我们的文化体系,需要厘清认识。有人把文化定位为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的总和,这是文化的大概念;还有一种定位认为文化是与知识和艺术相联系的社会存在,这是文化的小概念。我以为,用大概念研究文化自信的文化,过于宽泛,难以体现针对性;用小概念研究文化自信的文化,又过于狭小,难以涵盖文化自信的文化应有的内涵。

三种文化形态具有内在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社会主义荣辱观;“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等等。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是指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以担当民族大义、为人民牺牲奉献和报国为民、艰苦创业等为主要内容的精神财富,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历经汉唐、宋明以及近代以来的开放融合,所形成的体现中华民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伦理原则,能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文化体系,包括能够体现人类理想和精神追求、具有科学精神的核心思想理念,能够与现代文明承接的伦理原则,能够有利于涵养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华传统美德,能够反映道义高度和美学追求的人文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文化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是我们的红色家谱,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起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底色和文化母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