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义:还原文化现场,解读韩非子、老子思想(4)

摘要:还原文化现场,就是要回到现场跟先秦诸子对话。战国晚期,韩非和李斯拜荀子为师,这给三百年的“百家争鸣”画上了一个句号。韩非子、李斯究竟是在多大年纪、以什么方式、在什么地方、当了多少年荀子的学生呢?杨义教授在《战国策》和《韩非子》中共同收录的《疠怜王》找到了线索。此外,杨教授还提到,先秦诸子中唯有老子存在着女性崇拜主义思想,老子可能出生在一个母系社会的部族,老子小国寡民以及其以柔克刚等思想正源于此。针对这个结论,杨义提出三条依据。

那么,为何又称“谷神”呢?从《水经注》可知,大概与赖乡颇有山谷,谷水出焉有关。那里的初民,也许有谷神信仰。而且溪谷也是“牝”,如《大戴礼·易本命》所说:“丘陵为牡,溪谷为牝。”这就将老子从原始民俗中所汲取的玄牝信仰和溪谷信仰,贯通起来了。谷神也就是玄牝。因而《老子》三十九章以“道生一”的“一”字言道,便如是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请注意这一系列得一者的顺序:天,地,神,谷,万物,侯王。这是一系列非常神圣的名字,其中惟“谷”字特别,超出常人的想象,说明“谷神”信仰的神圣性。《老子》书也用了不少“谷”字、“谿”字来论道,比如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从“百谷王”的虚怀若谷、海纳百川,讲到不争而莫能与之争,老子把原始信仰转化为无为思想的辩证法思维,理论穿透能力是非常强的。一般而言,无水为谷,有水为谿,在季节性山间小溪中,谷和谿是同一物在不同季节的各异形态。二十八章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天下谿和天下谷相当,又与百谷王相对应。知雄守雌,以雌为雄,处下不争,归朴复婴,所追求的都是“常德”而不是一日长短。从母性生殖崇拜到谷神信仰,老子所发掘的历史文化资源,在诸子中最称古老和原始,由此他触及宇宙的根本和人生的根本,在宏大的宁静中寻找着此世界生生不息的母体。

陈地的地理风物对老子影响至深者,一是谷,二是水。他自小就在流经赖乡的谷水、涡水上,天真无邪地嬉戏,因而对水性、水德体验极深。《庄子·天下篇》称老聃之学“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是咀嚼到了老学中的水味道的。《老子》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就是老子体验到的水之德。不妨设想,涡水、谷水滋润着童年老子所在的氏族部落的田地林木,流水何尝有侵占田地林木的收获的欲念,它只留下波纹的笑,留下两岸的绿,就向低处毫无留恋地奔流而去了。这就是流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流水,老子只能望着它蜿蜒的身影而遥致敬意了。还有水之性,《老子》七十八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克刚,……正言若反。”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最有标志性的发现之一,而最初启发他的莫非水,最好的喻体也莫非水。这个发现既可鼓舞弱者敢于坚持的勇气,又可告诫逞强收敛其锋芒,还可涵养强大者游刃有余的处事谋略,成为各阶层的人们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思想源。高深莫测哉,老子智慧,他的发现对中国人心理的渗透和模塑,谁也不应低估。老子从水性中发现了“柔弱胜刚强”,从水德中发现“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和孔子叹逝川,可以并列为对水之哲学的三项杰出的发现。涡水、谷水虽小,它们滋生的哲学却功成而不居地震撼着中国人的心灵。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