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波: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发展机制(3)

魏波: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发展机制(3)

基于生成与发展机制之上培育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总体上仍处于转型与发展之中,培育文化自信需要在社会转型的系统进程中探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道路。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出发,我们需要认识和遵循文化自信生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基于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发展一般机制之上,着力培育文化自信。

基于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培育文化自信,需要立足中国文化的根与魂,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型,避免滑入一厢情愿的文化自负或者走向另一极端的文化自卑。中国文化的复兴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作为精神支撑,而本土文化是自己的根与本。在根与本基础上,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型,才能回应中国人构筑新的知识、价值与意义体系的现代精神诉求,重构现代中国的文化世界和文化认同,在世界文化体系中保持中国文化的自主性,而非依附或屈尊于其他文化,使中国文化作为重要的一极而成为与西方文化相比肩的文化。这意味着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本土文化有着自觉的肯定和坚定的追随,进而传承和维护自己文化的地位与尊严。

基于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发展机制培育文化自信,最根本的途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践是文化发展的丰厚土壤,文化的生命力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需要着眼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培育文化自信不能只是主观的意愿,不是一蹴而就或者一声号令就可以实现的,而必然伴随长期的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而逐步实现。我国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意味着探索新生产方式、新生活方式、新价值观念以及锻造社会主义新公民,其本质则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的核心是共享的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便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意味着,文化建设必须克服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专制主义等旧文化的局限,在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下培育新的价值观及社会风尚。在实践中推动文化创新不仅是经济转型的客观要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本质内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文明的复生与再造,是在经济发展与国力增强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 因此,培育文化自信伴随着整个中国文化复兴的过程,在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建设现代国家的过程中推动文化的现代转型、构建现代的文化体系,在社会文化转型基础上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基于文化自信发展机制培育文化自信,需要坚持批判理性的精神与方法,在文化批判中发展文化自信。对自身文化的批判不仅是自信的表现,同时也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途径。借助于培育现代的理性批判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彻底走出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进而构建起现代文化的精神结构。对于传统文化不加分析地简单肯定或否定,这种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十分普遍,构成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反复与徘徊的思维方式的窠臼。在这个过程中常常是左右摇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总是难以在根本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拯救世界”,这种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常常走向自负。另一种观点认为西方文化将同化世界,中国只能走全面西化的道路,这种崇奉“洋教条”的思路也反复被证明是难以走通的。文化的自信并非是对自己的盲目自负或者对其他文化的盲目排斥。文化自信绝不表现为对传统的简单复归或对西方文化的排斥,相反,它恰恰意味着毫不留情地批判自己、悦纳他者,以大海般的胸怀容纳一切。因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长期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在吸收外来文化比如佛教等过程中不断生发出新的生长点。把文化自信理解为“复古主义”或者“盲目排外”,恰恰是不自信的表现,是内在力量不足的软弱的表现。立足中国社会实际和文化传统、借鉴世界先进文明进而走出一条中国道路,核心是在思想与文化上有新的创造,重建文化自信。显然,这仍然是一个有待于继续探索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中华文明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5]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魏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