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国际> 正文

周鑫宇:从2017年两会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先进性、开拓性、稳定性(8)

讲到开拓性,王毅外长还提到了另外一个要素,就是“打造好海外民生工程”。

今天,我们都在讲外交为民。大家听起来觉得这似乎是天经地义。政府就是要为民,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外交作为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政策领域,当然是要为民的,但是如果从专业角度进行解读,外交为民可不容易,也就是说外交为民是一个新生事物。以前,外交主要是为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服务。以前的外交首先是为安全,然后是为经济利益,进行对外经济谈判,比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那么,外交最终会不会为民?也为民,但是跟我们今天所强调的领事工作等还不是一样的概念。

这个转型在哪?中国外交海外民生工程是建立在什么前提之上呢?就是我们的海外利益在扩张。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不太有海外的存在和海外的利益。那时最主要的就是打开国门,实行改革开放。打开国门,通过建立深圳特区,加强对外贸易,加强对外合作,引进外资,引进外国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因此,那个时期也不可能存在海外民生工程,甚至也不存在太多的领事保护,因为出国的中国人很少。90年代后,中国的制造业水平提升,这时中国外交最主要的是什么?是进行贸易谈判。比如,跟美国进行最惠国贸易条件的谈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只有跟国际贸易接轨,中国的商品和中国刚刚兴起的制造业产品才能够走出国门,面向海外市场。2008年以后,中国和外国的经济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时就不再是简单的“引进来”或商品的“走出去”。中国人、中国的资本、中国的管理也开始走出去了。金融危机以后西方在收缩,西方需要中国的资本,第三世界国家更是这样。同样,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和制造能力,可以走出去。因此,2008年以后,中国的企业和公民开始大规模地走向国外,这个时候才出现了海外民生工程的需要。

中国人普遍对世界还是很有兴趣、很有了解的欲望,但是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仍然是有限的。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尤其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但是对广大的“一带一路”国家,也就是中国企业正在大规模“走出去”的国家,我们了解的并不多。在很多中国人眼里,非洲就是一块大陆,非洲人都是一样的,我们其实有很多刻板印象,因为我们不了解。我们现在走出去,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会遇到困难,我们要适应当地的文化环境、法律环境、政治环境,这中间都蕴含着风险。这些风险小则让我们的投资失败,大则可能损失生命财产。因此,外交面临着一个新的任务,就是要让“走出去”的中国公民、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同时,当危机出现时,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在海外的财产和生命安全。这是开拓性。王毅外长从外交的开拓性特点来讲海外民生工程。也就是说,面对今天出现的新局面和新要求,我们更加注重讲海外民生工程,讲外交为民。

当然,除了外交为民,民也要为外交。我们的企业和公民走出去以后,光靠外交部门的领事保护、外交部门的教育和引导是不够的。大多数风险是由我们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因为我们学习不够,我们不够谨慎,或者跨文化的环境太过复杂。因此,外交为民,民也要为外交。每个中国人走出国门以后,也得想想自己就代表了中国。因此,在国外首先要保护自己的安全,保护企业、组织的利益,同时,也要保护国家的形象,维护国家的利益。这是中国外交面临的一个大转型。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田甜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