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芳)
前两周我们已经大致讲过薛仁贵的生平事迹,在这里稍微总结一下。
根据两唐书记载,薛仁贵确实是骁勇善战的当世名将,他武艺之强被好几位唐朝皇帝认可,在征讨高句丽、铁勒九姓时,薛仁贵战功卓著、加官进爵。在担任安东都护、流放象州时,他爱民如子、除暴安良,造福一方,正因为此,“高丽士众欣然忘亡”,薛将军人品太好了,以致高句丽百姓都忘了亡国之痛;后来薛仁贵去世,象州百姓感其恩德,替他在当地造了衣冠冢,表达深深的怀念之情。
纵使如此,但薛仁贵绝非完美无缺,他也有过劣迹。比如打铁勒时活埋放下武器的降兵,打完仗又“取所部为妾,多纳赇遣,为有司弹劾,以功见原。”趁机给自己纳了个妾,还收受贿赂,中饱私囊,财色兼得,被有关部门弹劾,最终功过相抵,免于处罚。咸亨元年在青海大非川,面对吐蕃的四十万大军,薛仁贵几乎全军覆没,后来又犯事流放象州。由此可见,他并非像小说里那样,完全就是正面形象,他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打过败仗,其实这是正常的,世上哪有完美无缺的人呀,人不总得有点错。当然,为了塑造人物的需要,薛仁贵的劣迹、败仗,在小说中是只字不提的,被选择性无视,除非看了正史,否则不大可能会注意到这些。
后人为什么要神话薛仁贵?
目前所知的,最早一部关于薛仁贵传说的作品,应该是元朝初年的话本《薛仁贵征辽事略》,它诞生的年代离唐初已经有五六百年了。 主要剧情是薛仁贵在夫人柳氏的劝说下,加入李世民的东征大军,上瞒天过海之计,屡建奇功。可是绛州兵马总管张士贵嫉贤妒能,将功劳据为己有,并暗害薛仁贵。最终在尉迟恭、徐茂功等人的明查下,真相大白,之后薛仁贵又因为擒获敌将葛苏文,再立战功,最终被李世民加官进爵。
而在元杂剧《薛仁贵》中,薛仁贵是主动要求参军的,父亲也力挺儿子,希望他能光宗耀祖;后来被张士贵暗害,徐茂公便考核两人,要他们在辕门比武,结果张士贵一箭不中,薛仁贵三箭全中,差距明显,朝廷因此将张士贵革职,封薛仁贵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功成名就后,薛仁贵不禁思念起了家中的父母、妻儿,徐茂功得知后,禀明天子,让他衣锦还乡,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薛仁贵,最终薛家上下都得到封赏,全剧在大团圆中落幕。
反抗压迫的榜样
俗话说得好,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后人美化薛仁贵的形象,并非突发奇想,而是为了表达某种现实的需要。薛仁贵的身份是个武将,生前多次与少数民族军队交手,只在大非川败过一次,总体来看是位常胜将军,不可多得的将才。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统一王朝,被征服的汉人、南人处于被歧视的地位;科举制度更是一度被停止,读书人被称为“臭老九”,地位仅高于乞丐。面对蒙古贵族的压迫,人们渴望世间再出一个薛仁贵,率领威武之师推翻蒙古人的政权,使百姓远离民族压迫。
明朝时,北方边境不宁,先有蒙古,后有满清,满蒙铁骑入塞使人民饱受涂炭之苦,不少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清朝时,中国再度被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近代面对咄咄逼人的列强,更是引发了亡国灭种的担忧。 家贫思孝子,国危思良将,改编后的薛仁贵战无不胜、英勇无敌,这样的形象自然很得人心,在抗争中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