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故里)
一样的出身
自从喜剧《万万没想到》播出后,王大锤的梦想经常成为人们调侃的谈资:“不用多久,我就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其实金钱、地位、美女,不光是大部分现代男人梦寐以求的,古代男人也例外不了。对比下元杂剧《薛仁贵》中主人公的经历,便会发现薛仁贵确实得到了王大锤幻想得到的东西。参军前,薛仁贵只是一介草民,后来凭借自己的本事,获得最高统治者的信任,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有了地位;后来全家又得到了皇帝的封赏,有了钱;徐茂公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迎娶宰相之女,大家闺秀,完美实现了屌丝逆袭。
对于底层的芸芸众生来说,他们也渴望像薛仁贵一样,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脱贫、功成名就。可是由于恶劣的家庭经济环境、卑微的出身,许多人的命运往往在出生时就已注定,整整一辈子,都累死累活,在温饱线上挣扎,飞黄腾达对于他们来说,显得有心无力。
贫困的家庭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穷,往往还有见识的狭隘、交际圈的窄小,第一代穷,二代、三代跟着穷,看不到头的延续下去。纵使有科举考试,纵使能立军功,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读得起书,就算有机会读,还要看天分,还要面对竞争,每省的录取名额有限,未必能通过考试,范进中举发疯是有道理的。上战场更是面临生命危险,战死沙场是很正常的,而且军队中的水很深,没有关系、没人提携也不好升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人想要的,可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能做到的只是少数。在阶层固化的社会,底层百姓以薛仁贵为榜样,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渴望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
衣锦还乡与大团圆
有了地位、女人还不算,薛仁贵最后还衣锦还乡,与家人大团圆,这就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了。项羽率兵杀到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关中,可项羽不愿意,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后来刘邦平定黥布,路过沛县,回归乡里,唱《大风歌》,所以事业有成后,荣归乡里是有传统的。中国古代是个农业社会,过着定居生活,不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许多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在同一块土地上辛勤劳作,往往一干就是一辈子,生前从土地获得维持生计的粮食,死后长眠于黄土之中。因此,对土地、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热爱与眷恋,不管走的多远,都无法忘记生养自己的家乡。
(薛仁贵射雁塔)
团圆就更好理解了,古代生活条件艰苦,好多人能混碗饭吃就不错了,遇到疾病、天灾、战乱,几乎朝不保夕,团圆团圆,少一个人就不圆,所以要祈求家人平平安安,不发生意外。你看薛仁贵还乡时,家里父母健在,试想十多年过去了,小说里的薛仁贵也三十多了,古代医疗条件欠佳,薛家的生活水平又低下,父母中有人亡故也是正常的吧,作者完全可以参考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一个悲剧的结局收尾。可是作者没有这样,是为了符合读者对团圆的期待。要是结局把观众“虐’的太深,恐怕不会有太多人愿意看了。
薛仁贵的家人:薛丁山查无此人
薛仁贵忠心护主、为国建功的形象是统治者喜闻乐见的,其实后世不仅仅创作了有关薛仁贵的文学作品,还写了他的妻子柳氏,让他成为富户柳员外的女儿。在正史《新唐书》中,柳氏确实出现过,她见丈夫薛仁贵三十好几了,要改葬父母,便主动劝其参军求功名,“富贵还乡,葬未晚。”由此可见,在史实中,薛仁贵参军时父母已经去世,他本人可能没有参军的打算,是在妻子的劝说下才去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