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中的李道宗)
为什么在薛仁贵征东的故事里,是张士贵与刘君昂被黑呢?因为在正史的薛仁贵传中,整个征讨辽东的过程只涉及三个唐朝人物:张、刘二人加上唐太宗。“太宗亲征辽东,仁贵谒将军张士贵”“有郎将刘君昂为贼所困甚急,仁贵往救之。”唐太宗在民间一般都是以正面形象居多,明君雄主,黑他读者接受不了,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委屈下张士贵和刘君昂了,薛仁贵通过张士贵参军,又在战场上救了刘君昂,此二人知名度更低些,黑他们怀疑者不会很多。小说家写小说要以正史为基础,当他看到这两个人物后,果断下手,把他们变成反面人物,与正面人物薛仁贵抗争。所以整个故事有两条主线,一条是薛仁贵与高句丽军队的斗争,另一条是唐军内部的忠奸斗争,在矛盾冲突下,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说书人、小说家可都是要养家糊口的,他们演绎的故事越生动有趣、越跌宕起伏,粉丝就越多,他们就更受欢迎,得到的也更多。
由此可见,历史人物在后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一定就是客观公正的。要是他们泉下有知,谈到这个话题,薛仁贵、诸葛亮肯定会哈哈大笑,周瑜、张士贵、潘美可能会泪流满面。你要是到大街上问,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100个会有80个说是小肚鸡肠的人,因为《三国演义》的故事家喻户晓。可在《三国志》中,他却是“性度恢廓,大率得人”,一个宽容、坦率,得人心者。
尴尬:当小说遭遇史实
为什么广为人知的不是史实中的人物形象,而是小说、戏剧中的?
因为后者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且易于传播,核心思想契合中国人的观念;正史读起来则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一般对历史感兴趣或者专门研究的的人才会看,放到现在的话,有些大学生的文言文水平都不高,未必能读懂正史,试想在古代,许多家庭连书都读不起,就更不会去接触正史了。更有甚者把小说中的情节与史实等同起来,以为那就是历史,典型的有“想当年曹操带领八十三万大军南下”“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有的人听后觉得有道理,在他们心目中这就是史实,你要是提出反对意见,他肯定会恼羞成怒,认为你污蔑了英雄,是美帝派来的奸细。有的人则心里清楚,一笑了之,不去计较,因为他们明白小说与史实的区别所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