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快吉:战略思维的原则与方法(2)

孙快吉:战略思维的原则与方法(2)

目标与手段相适应

目标与手段相适应是战略思维的重要方法。所谓战略,无非就是目的加途径加手段。目的就是战略要实现的目标,手段就是指要使用的力量及其作用方式,途径就是运用力量实现目标的方法。有人说,什么是战略,战略就是目标与手段两者之间经过深思熟虑的一种行动规划。因此,落实到战略思维层面,就要求战略决策者必须正确处理目标与手段的关系,使目标与手段相适应。总的说,就是要战略指挥员根据手段(现有能力),确定合理的战略目标。同时,根据目标需求,恰当地运用手段并加强手段(能力)建设。

在现实中,一方面,有可能目标的预期超过手段的支持,这样手段将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手段可能会超过目标的需要,轻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重则也会直接制约目标的实现。目标与手段的不协调,必将导致目标不能实现甚至出现灾难性后果。因此,保持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合理关系,这是战略思维的首要任务。必须坚决防止目标与手段不相适应的情况出现。

目标选择的合理性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合乎总的战略目的(与国家总的战略目标一致)。军事战略必须为维护国家根本利益服务。二是符合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斗争规律。价值取向的重要性在于它凝聚人心和力量。古人讲,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就是最广大民众的基本价值取向。当然还要符合所处领域的规律。符合规律,不一定成功,但违反规律,肯定失败。三是符合实际。要根据自身实力和发展情况(手段)实事求是地定位现状。把现状搞清楚,这是确定目标的重要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德国和日本的失败,从纯军事的角度看,就是明显的目标与手段不相适应,超出能力的目标选择,最后导致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希特勒靠“闪击战”新战法,在战争初期一个月灭亡波兰,六周打败法国,之后横扫北非,可以说非常顺利。日本凭借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和长期的战争准备,在战争初期占领大半个中国,并将东南亚的美军赶到了澳洲,可谓猖獗一时。但是,他们毕竟不是大国,战争实力与潜力都十分有限,与他们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极不相称。希特勒灭亡波兰、法国还不费力,但进攻苏联就直接导致由盛转衰,直至灭亡。日本竟然准备打败中、美、苏三个大国,原计划三个月灭亡中国,结果一年多以后进入相持阶段,陷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仅如此,日本之后又偷袭珍珠港,把美国拖进战争。同时,日本在中国东北还保留着30万军队,随时准备进攻苏联,这支部队,直到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才派上用场,日本野心之大真的超乎所有人想象。目标如此之大,而手段却是那样不足,焉有不败之理。

统筹全局把握枢纽

战略思维从本质上讲,就是全局性思维、整体性思维。战略思维强调从宏观上、整体上看问题,必须围绕实现战略目标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争取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统一,而当两者出现矛盾时要局部服从整体,要牺牲局部利益而保证全局利益。古今中外,凡两军较量,总是战争全局决定战争局部,战略上的成败决定战术上的成败。因此,战争指导者的第一要务就是统筹全局。进行战略判断,要着眼全局;进行战略决策,要把握全局;进行战略实施,要驾驭全局。如果对战略全局的筹划和驾驭出现问题,那战略计划肯定会受到严重挫折甚至失败。

毛泽东同志指出:“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邓小平同志也讲过:“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但从全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但从全局看可行,归根结底,要看全局。所以,可行不可行不是看局部,而是看全局。”

当然,组成战略全局的各个局部也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在某一段时间内,必然有某一个局部对全局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战略思维的全局性要求在战略筹划和指导中,要善于找到和抓住决定和影响战略全局的主要矛盾(枢纽),全力解决它,以推动战略进程,实现战略目的。这就是把握枢纽。

毛泽东同志指出:“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力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来说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放在其他的问题或动作上。”“要抓住战略枢纽去部署战役,抓住战役枢纽去部署战斗。”“要掌握全局,把握关节。” 

要统筹全局和把握枢纽,一定要时刻保持宏观视野,以宏观眼光看问题和处理问题。同时要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树立目标意识和枢纽意识,把全局和每一个局部联系起来,把握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的关系,找出并抓住对全局起决定作用的关键部位和环节。

毛泽东同志善于统筹和驾驭全局,在战略思维方面常有神来之笔。他筹划和指导三大战役时的统筹全局、把握枢纽的战略思维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首先,毛泽东同志着眼全国战场,把决战首仗选择在东北进行。因为有了东北,就有了巩固的后方。其次,指挥辽沈战役时,紧紧抓住锦州这个枢纽。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后。平津的傅作义集团面临着东北和华北解放军联合打击的危险。一时间,是打是撤,举棋不定。为了加速国民党统治的崩溃,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认为,将傅作义集团就地歼灭于华北对我最为有利。因为,这样可以减轻我渡江后作战的压力。因此,决定东北野战军停止休整,快速隐蔽入关,与华北野战军一道发起平津战役。同时,电令淮海战役前委,对杜聿明集团两周内不做最后歼灭,免得傅作义心慌而作出逃跑的决定。经过一系列动作,果然,傅作义未下逃跑决心,到12月20日,全面完成对傅作义集团52万人的包围。可以说为平津战役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各个战场决不是孤立的。如果只从华北的解放考虑,把傅作义赶走了事,那无疑会推迟全国解放的进度。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统筹全局的战略思维。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