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快吉:战略思维的原则与方法(3)

孙快吉:战略思维的原则与方法(3)

超前谋划顺势而为

战略不是面向过去而是面向未来的,不是回顾性的而是着眼以后发展的。这就决定了战略必须对全局未来的发展走势进行预测和超前性研究,战略必然具有预见性。而战略的预见性要求战略思维必须具有超前性。战略思维的超前性,是战略指导能动性的源泉。如果战略思维缺乏超前性,就必然减弱其实践指导价值。只有具有超前性的战略思维,才能有超前的战略指导、战争准备和战略预置。战略思维的超前性要求看清事物发展的前途趋向,要求战略筹划者“走一步看几步”,从全局出发,看到那些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本质的东西。

毛泽东同志讲过:“所谓预见,不是指某种东西已经大量地普遍地在世界上出现了,在眼前出现了,这时才预见;而常常是要求看得更远,就是说在地平线上刚冒出来一点的时候,刚露出一点头的时候,还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时候,就能看见,就能看到它的将来的普遍意义。”这就要求以小见大,从苗头看到趋势。

毛泽东同志还讲:“战略指导者当其处在一个战略阶段时,应该计算到往后多数阶段。至少也要计算到下个阶段。尽管往后变化难测,愈远看愈渺茫,然而大体的计算是可能的,估计前途的远景是必要的。那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指导方式,对政治是不利的,对于战争也是不利的。”当然,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在战略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许多未知因素和不确定因素,这是战略指导者超前谋划中最困难的东西。所以,我们说,超前谋划,不能凭空想象,必须立足实践,必须着眼探求和把握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顺势而为。

毛泽东同志一生高瞻远瞩,善于预测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许多国内外重大事件作出了令世人折服的战略预见。比如,抗战后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经略东北的战略设想。他指出,山东是进军东北的必经之地,必须把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摆在重要位置。1942年7月,他在写给刘少奇的电报中指出:“山东抗日根据地实为战略转移的枢纽。”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调动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北上,都经过山东地区。党的七大召开时,毛泽东同志又及时预见:东北是重工业基地,北靠苏联,西接蒙古,东连朝鲜,三面都没有敌人,我占有东北后,可以集中力量对付南面之敌。1945年6月10日,他又明确指出,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他及时提出抢占和经略东北的战略。党的七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中,共有24人进入东北,并从关内抽调了13万部队赶往东北。经过3年艰苦奋斗,终于在东北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当然,超前战略思维也要注重指导现实,着眼未来不能忽视当务之急。只有深刻理解现实,才有可能预见未来。只有圆满处理现实,才有可能赢得未来。

抓住机遇果断行动

受各种内部条件和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加速发展或者是实现质的飞跃的可能性,对于实践主体来说,这就是机遇。战略思维是着眼全局和未来发展的谋划性思维。全局的发展变化充满变数,未来的最大特点在于未知性和不确定性。这些变数和不确定性增强了战略思维的机遇性。

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机遇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不确定性。机遇能否出现,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出现,以什么方式出现,都是不完全确定的。二是非常驻性。机遇并不总是存在和不变的,可能稍纵即逝。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抓住机遇,贵在及时。我国古代军事家吴起说:“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灭,生于狐疑。”拿破仑说过:“战略就是运用时间和空间的艺术,我是比较重视前者,空间失去了,还可以收回,时间则一去永不回。”其实战机如此,商机也是如此。美国一位著名企业家说:“即使正确的决策,决定迟了,也会是错误的。”当然,抓机遇,除了一定要快,还要有勇于担当的勇气,就是关键时刻,机遇来了,要敢于承担风险,能够果断决策。要有勇气,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是把握机遇的大敌。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