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绥阳: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5)

贵州绥阳: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5)

摘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来,贵州省绥阳县从实处发力,创新方法、创新载体、创新机制,使学习教育学在日常、严在经常、做在长远,让党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力促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常效化。

土地流转“变”租金,按照县域结构对土地进行分类,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结合土地性质和地域,通过个体流转、连片流转、区域流转等形式,将贫困户土地和荒坡流转给大户,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租金增加收入。资金入股“变”股金,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将贫困群众到户增收补贴和扶贫小额贴息贷款等资金注入扶贫产业直接入股分红;将贫困户土地、林地及河塘等资源以折价入股的形式交给企业或经济实体进行经营,所得利益按照入股份额和折合比例进行分红。引入安贷保险,使扶贫产业在扶贫路上“零风险”。委托经营“变”酬金,对有经营能力、有经营意愿的贫困户,将经营主体或者部分经营主体交付给贫困户经营,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分散管理,确保贫困户获得相应报酬。订单种植“变”售金,采取“支部+公司+贫困农户”“合作社+贫困农户”的模式,通过建立生产基地、大户带动等形式,与种植类、加工类、商贸类企业及电商建立订单协作关系,并通过直接供销和“互联网+”等形式,让贫困群众获得收益。基地务工“变”薪金,通过工业园区厂房、合作社、集体经济基地等提供就业岗位,让贫困户就近进入扶贫基地务工就业,获得薪酬。

目前,绥阳县流转贫困户土地和荒坡约10万亩,带动5800余户贫困户获利。通过技能培训就业1273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打造560余个产业经济基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20余个,带动10000余名群众脱贫致富,工业园区全成电子等公司吸纳800余人就业,引资新建的服装产业园已有3家公司运营,1000多名贫困群众在此上班,该园正式营运后将提供5万多个就业岗位。黄杨镇小米辣、郑场镇食用菌、小关乡金银花种植基地等由贫困户经营,按照订单回收加工集中销售。目前,全县有500多户贫困群众通过订单种植获得收益。

(三)“三单制”产业发展服务新模式

我县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各村党支部摸索建立“三单制”产业发展服务模式。通过支部下单、群众点单、党员接单的方式,调动全体党员积极性,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三单制”实施以来,改变了过去村委书记、主任二人转,农村无职党员就在旁看的现象,充分发挥了无职党员的积极性,也让无职党员有责更有为。

目前,黄杨、太白、温泉三镇成功摘帽,全面消除贫困镇,13个贫困村出列,5.3万人稳定脱贫,全面小康实现程度预计达93%。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