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自信”是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2)

“四个自信”是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2)

摘要:中国梦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梦,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以理论自信弘扬中国精神

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不仅在于物质财富的丰裕,还应有民族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在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社会财富急剧增加的同时,社会上也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滑坡严重。没有共同精神力量支撑的民族不可能自立,没有共同精神力量支撑的国家不可能真正富强。

实现中国梦需要弘扬中国精神,这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创新发展,当代中国精神包含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奋勇开拓,不断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以制度自信凝聚中国力量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既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所决定,也由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所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充分体现了制度的稳定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公平性的有机结合,为当代中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支撑。

坚定制度自信,必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只有加快建立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制度、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才能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正能量。

以文化自信激发不竭动力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要有文化自信,要有价值支撑。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既创造了5000年的悠久文化,也承受了近代以来山河破碎、丧权辱国的巨大痛楚;也没有哪一个民族,有着如此强烈的复兴意志。这种意志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仅在中华民族遭受外侵之后浴火重生,而且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彰显着当代中国政治话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拥有自信,是因为中国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具有独特传统、原创精神和巨大的影响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文化进行了转化和创新,并在民族独立和解放中获得了新生。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眼于当代中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愿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要加快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建立当代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智慧,为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无穷动力和源泉。

(本文系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中国政治话语在东盟国家的传播与认同研究”(16CKS013)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