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齐意识”的由来与实质

“看齐意识”的由来与实质

在2015年12月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强化看齐意识”。在随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他再次强调:“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有很强的看齐意识,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总结党的建设规律和经验中得到的一个重要结论。在新的形势下,重提“看齐意识”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看齐意识”的历史由来

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看齐”概念的应该是毛泽东同志。早在1942年3月《关于整顿三风》的报告中,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要采取这样的态度,号召所有的人向积极分子看齐。”之后,在1945年4月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他进一步指出:“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间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在党的七大口头报告中,他再次强调:“一个军队,要有统一纪律,要听号令:立正,稍息,向左看,向右看,开步走,瞄准放。……党这个军队也是一样,没有统一纪律,没有民主集中制,没有民主或者没有集中都不行。”显然,毛泽东同志是把“看齐”作为党的一项政治原则提出来,以确保全党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始终持有统一行动的能力。

在毛泽东同志看来,当时革命队伍之所以出现“不整齐”的现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小资产阶级的广大”;二是“长期被分割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三是“思想教育的缺乏”。前两个是客观因素,这是由于“一个地方的革命党、革命军队起来打敌人,就很自然地形成各个集团、各个山头”;后一个是主观因素,这是可以通过党内斗争和思想教育来纠正和克服的。毛泽东同志主张用民主的方式,通过党内的思想教育,“说服同志们去掉盲目性,增加自觉性,打通同志间的思想,提倡同志间的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以实现全党大团结”。他说:“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那是写文章的辞藻。我们这回说,团结得像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家庭是有斗争的,新家庭里的斗争,是用民主来解决的。”毛泽东同志不仅阐明“看齐”的重要性,而且还指出解决“不整齐”的办法,这为保证党的七大顺利召开,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统一起来,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并在抗战胜利后实现新的伟大历史转折,夺取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出重要的历史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打破旧世界的革命党,转变为一个建设新世界的执政党。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党的领导,反对派性,把毛泽东同志树立的优良作风发扬起来”。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提倡毛泽东同志的“看齐”思想,同党内的派性和分散主义作坚决斗争。1999年1月,在第十五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不论什么人,不管其职位高低,都不允许搞独断专行,或者拒绝组织的调遣和监督,把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坚决反对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由此可见,“看齐意识”不仅是继毛泽东同志之后党的历代中央领导人始终坚持的一项政治原则,也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能够反对和克服分散主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一个重要法宝。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