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管永前:“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7)

2.文化对外传播意识错位

近年来,国家对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大力推动,激发了全国上下各个阶层、各个团体对于文化“走出去”的极大热情。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近些年来文化交流项目呈级数状递增,对外文艺汇演的形式也愈渐丰富。但是这种看似轰轰烈烈的活动背后究竟有多少实质性的收获呢? 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实质及目的在于让中国文化在国外扎根,深度发挥文化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并不只是停留于表面的文化表演。就当前国内的形式来看,无论是举办文艺活动的地方政府还是参与文化活动的个人,或多或少都对我国的文化传播战略存在误解。比如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将对外输出文化产品的数量作为竞争业绩的首要内容,而不顾其实际的收效。甚至还有部分群体只将文化“走出去”视作出口转内销的有效途径,卖力地争取出国表演只为“镀金”,以期回国之后相同的表演能收取高昂的门票,提高自己的利润所得。在这种错位文化意识的指导下,文化传播很难做到扎实有效。

3.高素质人才不足

中华文化“走出去”离不开人才的推动。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传播急需两类高素质的人才,一类是高水平的翻译型人才,另一类是综合型的对外汉语教师。我国的传统文化大多是以文言文的形式作为传递文化内涵的载体,文言文难以使用英语直接进行翻译,即便是翻译过来其中的文化内涵也难以体现,因此,文化的吸引力会大打折扣,外国人的学习热情也难以持续。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水平翻译人员的不足,导致我国的传统文化无法在国际范围内产生共鸣。由于我国本土化的翻译对欧美系语言的使用习惯了解很不足,这就造成语言转述的说服力薄弱。此外,全球孔子学院的建立使得我国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也有所增加,因为孔子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师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是文化对外输出的主力,其对综合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孔子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精通两国语言,更需熟知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国外语言表达习俗,还得具备高超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将中华文化传递给国外的学生。

4.文化产业实力薄弱

中华文化真正的物质载体是文化产业与文化产品,但以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很难担负文化输出的重任。

首先,缺乏优质的文化产品。虽然我国每年拍摄的电影、出版的读物不计其数,但真正在国际范围内起到影响的并不多见,更没有类似于美国迪士尼乐园中耳熟能详的经典动漫人物,就连功夫熊猫和花木兰也是被冠以美国的意识形态之后推出的,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国产文化的代表。其次,文化产业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并不完善。产业链条的断层导致优质的文化产品在市场中未能发挥其最大的商业功效。还有,我国文化产业与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产业使用的相关技术仍旧处于传统技术的阶段,使用的生产工具也都是西方发达国家淘汰遗留下来的,这种技术的落后使得文化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也导致我国文化的输出战略的困难程度加深。另外,我国设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难以与国外的文化创意园区相匹敌,发挥出其应有的文化产业的集群效应,成为创意的源泉之地。最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系严重影响了文化产品的流通。由于文化产业具有特殊的文化属性,这种属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导向,所以上映的影视作品或者是出版的纸质读物都有一套严格的行政审核的流程,这一系列冗长的审核流程既不利于文化产品的及时销售和后期流通,更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实现。缺乏优质的产品、完善的产业链条、创新创意的文化氛围、高效的行政审批流程等都造成我国文化产业薄弱,难以成为中华文化的坚实载体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强力助推器。

责任编辑:王莹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