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军:对《人民的名义》影剧的理性认识与探讨(3)

于永军:对《人民的名义》影剧的理性认识与探讨(3)

摘要:在影视剧种类极为丰富的今天,一部弘扬主旋律的电视剧,为啥会点燃包括广大年轻人的追剧热情,乃至成为全民文化大餐?其高收视率赢在哪儿?这着实引人思考。

以惩腐扬廉为主线,符合民意。腐败本质上是一种利用公权谋取私利、损害和侵吞人民利益的行为,因此人民痛恨腐败,赌咒腐败分子不得善终,期待着“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同时人民又爱戴清官,总希望清廉为政的好官能得到重用。该剧顺应这一民意,从小官巨贪的“苍蝇”开始掘进,到最后挖出副省级“老虎”、副国级“巨虎”,层层剥茧抽丝,步步为营推进,始终贯穿了一条主线——惩腐扬廉,最终让赵立春、高育良、祁同伟、丁义珍、张树立等一串腐败分子显出了原形,得到了腐败的必然报应。同时,汉东省对原拟提升的省管干部人选进行了再考察,像易学习、侯亮平等好官终于扬眉吐气、立起了好形象。这种因果循环的大结局,既契合事物规律,又符合受众的传统心理。尤让民意受抚慰的是,电视剧贯穿的这条主线,与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决策共振,与中国社会的现实共振,与中国广大群众的意志共振。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反腐败不是看人下菜的“势利店”,不是争夺权力的“纸牌屋”,也不是有头无尾的“烂尾楼”,而是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下决心还人民一个“山青水秀”的政治生态。这自然是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朴素而坚定的诉求和期待。

以维护人民利益为依归,顺应民情。反腐败从根本上讲,是依据法律和法理,对客观认定的腐败问题进行反证和处理,以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基本立场,也是当代中国的基本民情。《人民的名义》在许多环节上准确把握了这一定位。从反腐败的大棋局,如严惩鲸吞人民财产的巨贪、拨乱反正被破坏了的政治生态和经济秩序,到消除懒政“不作为”的小窗口,如市委书记、省委书记先后在信访办接访窗口两次现场办公,看似近乎恶作剧般隔窗对话,但却发人深醒地警示一些“人民公仆”——不要“以人民的名义”欺负人民,务必从细微之处维护人民利益。这个改窗口的事儿虽小,但剧本却不惜笔墨重复再现,让人在会心一笑中感悟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分量。同样,当侯亮平被诬陷受贿、停职反省时,他的领导和同事们,老干部、工人们包括宿舍管理员,都鼓励和支持他挺起腰杆,个中原因也很清楚:反腐败与腐败的斗争,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生死较量。反腐败维护人民利益,必然摧毁腐败网的既得利益。因而当侯亮平遭遇“莫须有”诬陷反扑时,人民群众站出来力挺则也是必然的。这二者之间,没有调和余地,也容不得骑墙。

以人民获得感为标度,大得民心。人民的获得感始终是衡量为政者作为重要标尺,当然也应是反腐绩效包括反腐剧质量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度。《人民的名义》强烈关照了这一点。省委书记指示撕掉大风厂的封条,让工人们上班得以由大门进出,再也不用像猴子一样爬墙钻窗户了;指示吕州市长依法拆除严重污染环境的湖畔美食城,还老百姓一个美丽的月牙湖;提议京州举办不合格干部“召回学习班”,倒逼干部尽责勤政,主旨显然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特别值得一说的是“达康书记”,在吕州市长任上,为保护月牙湖区环境,他正色拒绝了为省委书记的儿子批建美食城,以致被调离最容易进步的岗位;在林城市委书记任上,为保护潘安湖环湖开发区环境,他毅然拒绝了污染GDP的诱惑,失去一次上台阶机会。这种超前的环保意识,显然是老百姓为之感动的。正因为聚焦了这个基本点,李达康尽管霸道、也过于“珍惜自己的政治羽毛”,但在老百姓眼里仍然不失为一个好官。这恰恰照应了沙瑞金的一段话:“我们是人民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能让老百姓白养活。可是,这个最朴素的道理,我们有些干部就是搞不明白,不但让老百姓白养活,还祸害老百姓,让人痛心啊!”这话可谓道出了人民支持反腐败的真谛和要义所在。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火了的真谛和要义所在呢?!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军企文化融合专委会会长)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