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子堂:法学院校要承担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使命(2)

付子堂:法学院校要承担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使命(2)

坚持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文化、体制机制和国情,也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要有底气、有自信。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中国法治理论研究和法治文化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一,法治理论研究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是中国特色法治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我们才会形成一套符合中国国情,承载着中国自己话语体系的法治理论。第二,法治理论建设要传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法治文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体系,凝聚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国的法治理论研究与法治建设要运用中国智慧、中国思维来解决中国自身问题,不能期待现成的经验,任何脱离实际的拿来主义、照抄照搬,都可能会遭遇不适应、不协调、不符合的水土不服困境。第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进法治文化进校园。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渗透法治教育内容,通过经典图书出版、举办法律文化论坛、创办法律文化刊物以及法律文化网站等多种形式,推动法治文化的传播,帮助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培养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性。

坚持开放合作,增强法学学科的国际影响

强调法治理论建设要依据中国国情,坚持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对现代人类法治文明成果一概加以排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世界上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要积极吸收借鉴,也要加以甄别,有选择地吸收和转化。”随着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多元文化的不断融合,跨境交往与纠纷不断增多。各国高校之间在法学思想、法学理论、法律制度、法治实践等方面的国际学术交流也日益增多,相互借鉴与学习十分必要。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迫切需要拥有熟悉国际法律规则、具有较强外语交往能力、具有国际视野与竞争力的能够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征战的法学人才。因此,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法治建设要坚持开放合作,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法治文明成果,为我所用;要向全世界弘扬中国法治文化、法律制度和法治理论,形成中国的话语体系,增强法学学科国际影响力,用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具体说来,要在立足本国法律法学研究的同时,不仅学习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同样关注拉美、非洲等优秀法律文化制度;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一些共同性法律问题研究,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研究与制度建设;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建设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的要求,积极探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多样化机制,完善与国外院校交流、双学位联合培养、国际组织实习实践等项目,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拓展法治人才国际化视野,培养政治可靠、素质过硬、业务精良的涉外法治人才。

(作者:付子堂,系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关系研究”[14ZDC003]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