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连山:又到端午时,诗词歌赋中觅粽香(6)

——端午与文学

摘要:节日是人对于时间的特殊想象而造成的,文学也是通过艺术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二者具有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人们通过文学想象来解释节日的起源;第二,人们通过文学来描述节日;第三,文学表现了节日期间的个人情感。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陈连山教授,将从以上三个方面为网友们解读文学与端午节的关系。又一年端午将至,让我们跟随陈教授,去寻觅诗词歌赋里的粽香!

另外一部端午戏也是规模最大的端午戏,叫《混元盒》。这个戏有多大呢?它有八大部,好几十折,在皇宫里要连演十几天。《混元盒》讲的是什么故事呢?其中一段故事是讲一个蟒精,它会变成一个妖怪,到处危害人类,然后张天师就被请来消灭它。还有一段是讲一个蝎子精,也是危害人类,最后被除掉了。还有一段是讲蝎虎精,蝎虎是北方方言,不是蝎子,现在叫壁虎,壁虎从科学上讲没毒,但是古人一直相信壁虎有毒。尤其是壁虎遇到危险会断尾求生,尾巴从壁虎身上脱离之后,还会神经性地痉挛,来回扭动,吸引追逐壁虎的人的注意力,以便于它逃走。大家还是很害怕壁虎的,所以古人一直认为壁虎会有毒,家长会禁止小孩玩壁虎。而且传说壁虎的尾巴掉到小孩耳朵里会导致耳聋,所以孩子们一方面好奇,一方面又很害怕。所以在这个戏剧里,蝎虎精也是作怪。后边还有蜈蚣精、蛤蟆精、青石精、白石怪等一系列的妖怪,或单独作恶,或几个合伙作恶,但是最后的结局都是被张天师消灭。

这部戏里展示的核心其实是防止五毒,就是端午节所要防止的五毒——蝎子、蜈蚣、蛇、蛤蟆和壁虎。所以,《混元盒》这部戏就等于把端午节为什么要防五毒、驱逐五毒,进行了一个艺术化的展示,是因为五毒会变成妖精,危害人类。

那么,为什么要请张天师来消灭五毒而不是其他人?张天师是中国道教崇拜的神灵,而且这个神灵虽然叫“天师”,但他不是天上的,而是人间道教教派的首领,老百姓相信这个首领具有降妖伏魔的超自然本领。张天师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开始,然后在四川等地逐步发展起来,一代一代,世代相传,一直传到现代。所以,张天师是道教里的首领,被老百姓拜为神的神灵。因为张天师是一个现实中的人,他不可能全国各地跑,因此不同地区的人就会用艾草做一个“天师像”挂在自家门上,防止妖魔鬼怪的危害。这些行为都是基于崇拜张天师,相信张天师能够降妖伏魔这种道教信仰。通过《混元盒》的戏剧,全面展示了人们所相信的神灵张天师如何降妖伏魔,如何消灭五毒,如何在端午节拯救人类,它也更加具体、生动的展示了端午节的内容,丰富了端午节期间人们的生活。

以上是我通过三个戏剧,来展示文学是怎么描述端午节的。文学的想象,把端午节的内涵进行了更加全面、具体、生动的展示。

 三、端午节中觅诗情

第三个方面,文学表现了端午节期间人们的个人情感。文学是抒发个人感情的工具,节日是特殊的日子,端午节又是夏季最大的节日。因此,这一天人们的感情起伏一定会比平时大。当人们的感情变化特别大的时候,就是艺术创作力更加集中的时候,也是艺术灵感比较强的时候。所以端午节写诗、进行创作的人会比较多。

比如,唐朝诗人文秀有一首诗,叫《端午》,表现了他在端午节的特殊感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他说“节分端午自谁言”,节日里边分出了一个端午节,这是从谁开始的呀?“万古传闻为屈原”,自古以来都传说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这是他描述端午节起源于屈原的民间传说,下边是他的感慨:“堪楚江空渺渺”,楚国的这些江河很大,但是很可笑,为什么呢?“不能洗得直臣冤”,直臣就是耿直之臣,指屈原。楚国的大江大河如此巨大,但是不能把屈原的冤屈全部消除掉。这是讲他对屈原的遭遇表示同情。对屈原一生中遭受坏人的陷害,遭受他人的排挤嫉妒,遭到楚王的流放,对这些经历表示同情。他通过指责楚国的大江大河,批判过去的君王没有理解屈原,冤屈了屈原。

那么,文人对屈原的事情怎么会这么有感觉呢?这跟屈原的身份有关。屈原是中国最早的诗人,所以他是文人。文秀也是文人,所以他对自己同类先贤的遭遇是感同身受的。屈原的遭遇,在后来的知识分子身上也屡次再现。过纪念屈原的端午节,他就会想到自己的身世,会发出不自觉的感慨。这是文人在端午节的一个常见的情感反映。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