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经国:资源环境问题与我国生态安全

孙经国:资源环境问题与我国生态安全

[摘要] 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我国生态赤字大、生态欠账多、生态问题突出,必须从国家安全的战略层面,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谋划科学思路、建立健全制度、夯实社会基础,建立立体交叉的“生态安全网”。

[关键词] 资源环境;生态文明;生态安全

[中图分类号] X2; X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7)06-0033-05

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生态破坏将使人们丧失大量适于生存的空间和资源条件,并由此可能摧垮政权、击溃经济、荼毒生灵、毁灭文明。因此,保障生态安全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国家安全的战略层面,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切实保障生态安全。

资源环境问题是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

当人类文明发展逐渐挣脱了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缰绳之后,生态安全就呈现出不断下降和恶化的态势,甚至面临崩溃的威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生态安全正成为世界各国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把生态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我们党对生态问题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的战略选择。

人类文明发展所面对的共同历史难题。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自然为中心的“原始文明”,它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依顺。这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狭隘单向的形式,人类主要是以利用而不是改造的方式与自然界相连接,所以生态系统基本处于自我运转的良性状态。第二个阶段是农业文明。人类开始由依附自然到摆脱自然,进而积极地干预自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增长,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初步对抗,出现了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的局面。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时代,人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未超出自然环境的容量,环境可以不同程度地得到恢复。生态安全虽偶有下降,但总体较好。第三个阶段是工业文明时代。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近代科学技术应运而生。在大机器工业的直接驱动下,通过三次技术革命及相应的工业或产业革命,人类从太空、海洋、地表及地壳深处开发、改造和征服自然,创造了发达的物质文明。人类对自然的理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利用”变为了“征服”,“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生态安全呈现不断下降甚至恶化的态势。

面对迫在眉睫的生态问题,深处工业文明“风险时代”的人们不会无动于衷。西方发达国家是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也先期咀嚼到自然界报复的苦果。如果再不踩住“以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为代价谋求发展”的刹车,最后形成的毁灭性结果无法预期和控制,而且这个结果一旦爆发,便无可挽回。各种反思生态危机的思潮风起云涌,各种保护生态环境的运动如火如荼。半个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为推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了很大努力,也见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说来效果有限。全球生态退化、环境危机依然如故。工业文明所导致的环境问题根深蒂固,生态修复、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

我国资源环境引发多元安全风险提出的时代课题。资源环境问题在我国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曾有所表现,但没有像今天这样集中、严重地凸显出来。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资源环境问题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这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首先,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秉持着两个前提,即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的自然资源供给是无限的,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废弃物的吸纳和净化能力是无限的。在这两个“无限的”条件下,经济活动从根本上忽视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日益凸显,已经严重制约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粗放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其次,资源环境问题中潜藏着巨大的政治隐患。保障生态安全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再次,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诱因。人民群众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希望生活的环境优美宜居,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不断产生的生态危机既是对当下我国民生工程的巨大破坏,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隐忧。如果不对生态环境建设加以重视,任其持续恶化蔓延,即使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这种物质财富也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同,很可能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重大冲击。

最后,资源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出深层的文化隐忧。生态危机根本上是文化的危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有机统一的,人类在尊重和爱护自然的前提下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然而,西方近代思想强调主客二分,基于此种文化基础上的工业文明从根本上呼吁征服自然,一味追求物质欲望,致使生态危机成为一种必然。这种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背道而驰的文化观念对我国产生重大冲击,在导致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同时,也显现出了深层的文化隐忧,突出表现为机械主义自然观、个人主义价值观 、工具主义科技观、物质主义发展观、消费主义生活观。 

我们党对生态问题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的必然结论。过去,我们一直把“地大物博”写在中小学的课本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曾让我们引以为豪,充满自信。然而,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我们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生态问题的认识和实践也不断得以深化。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保方针。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强调要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将环境与发展统筹考虑,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把建设生态文明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明确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把生态安全纳入到总体国家安全观,成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领导小组,在多次重要的会议讲话中都专门强调生态安全问题,不断深化对生态安全的认识和实践。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