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也要求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要求和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实现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高目标、高标准。
实际上,宜居城市建设是北京在全国率先提出来的。早在2004年北京制定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就确定了“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创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首善之区”的城市发展目标。国务院在给北京城市规划的批复中也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把北京市建设成为我国宜居城市的典范”。
国际上对宜居城市的建设有六条标准:第一,经济持续繁荣。一个城市必须有产业支撑,经济要保持一定程度的持续繁荣。所以这次中央对北京提出四个中心的定位,特别是其中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也是北京产业发展的方向。所以北京的产业结构要适应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发展高精尖技术。未来,北京的发展重点是三城一区(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而且,在未来发展方向上,科技发展更加符合国家转型升级的需要,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原创研究方面,北京应该下大气力。
第二,社会和谐稳定。首都城市的发展特别需要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这个城市里,来自不同的地区的人口之间应该是和谐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口应该是开放的、国际化的。
第三,文化丰富厚重。北京的中华文化丰富厚重,还吸收全世界的文化精华。而且,文化除了丰富厚重之外,还应该丰富多彩。
第四,生活舒适便捷。首先,北京要治理交通拥堵。另外,还要不断提高生活的舒适度和便捷度。现在,共享单车实际就是一个创新,通过创新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管理的问题,就是我们不能让它泛滥,管理水平也要跟上,舒适便捷的同时不能影响别人。
第五,景观优美怡人。绿色城市、海绵城市、美丽城市,这些都是宜居城市的标准。同时,我们要增加绿地面积,建筑也应该更加优美,更加具有艺术性。
第六,公共安全度高。生活在宜居城市里,安全感应该特别强。
以上是我的第一个体会,就是高标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