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余余:以科学思维把握发展要义

孙余余:以科学思维把握发展要义

发展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主题,更是中国共产党人96年来坚持不懈的追求。中国共产党人紧密结合世情国情党情,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创新性理论观点和科学认识。发展的理念、布局、战略、目标要通过发展的行动才能成为发展的现实。在此过程中,将科学思维方式内化为人们的思维自觉,以此来把握发展要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本思维

人本思维是相对物本思维而言的,即“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以人民为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就是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在全面依法治国中保证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增进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发展理念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也都体现了人本思维的执政理念。

在当下坚持和实践人本思维方式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人本”思维中的“人”有正确认识。这个“人”不是指个别人和少数人,不是指某一团体或特殊人群,而主要指的是“人民”,要在发展实践中克服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小团体主义等不良倾向与做法。其次,对“人本”思维中的“本”有正确认识,即搞清楚以人的“什么”为本的问题。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需要与利益,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关心群众之所需,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核心利益问题,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抓好民生工程。再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践行“人本”思维的过程也是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过程。最后,坚持阶段性与长远性相结合的原则。政策、措施的制定既要着眼于人的当前发展,更要用“大视野”“大格局”“大思路”来指导处理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自身发展的关系。

动态思维

关系思维是相对实体思维而言的,其实质是一种实践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反思“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实体思维所预设的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分离和对立后,以“实践”为根基,以“关系思维”代替“主体中心主义”和“客体中心主义”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构筑起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身本真的内在关联。

在当前以关系思维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注意深化以下方面的认识。一是形成主体间性的关系思维。要看到自然所具有的生命周期性和内在规律性,尊重他人作为自身“目的”所具有的主体性和平等性,实现人与自然、与他人的和谐共在状态。二是形成动态性的关系思维。一方面,从社会系统来讲,“动态性”意味着互动性。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经济与环保、增长与发展问题,从而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动态平衡,在动态实践中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时间上讲,“动态性”还意味着“过程性”。这就要求我们对待各项事业发展要有历史眼光,将其置于历史长河中考察分析,判断未来发展趋势。

和谐思维

和谐思维强调的是矛盾双方的一致性、融合性、协调性和平衡性,用和谐统一的观点认识和分析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思维方式。面对发展所处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谋划发展,既强调“经济发展是国家富强的决定性条件”,也注重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和谐发展。既强调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也注重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精准扶贫”。既强调谋求自身的发展,也注重“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

将和谐思维由理论“应然”转变为现实“实然”,一是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如何对待和处理改革发展中人民内部矛盾是关系发展的关键问题。这需要我们坚持和谐思维,深入挖掘人民内部矛盾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与社会原因,推动关系民生的各项改革,减少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三是正确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实现自我的身心和谐。社会的和谐以人的自身和谐为根基。要处理好物质自我与精神自我、身与心、个体性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关系,充实自我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