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中: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亟须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中国化

卢晓中: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亟须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中国化

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高等教育在我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经历着一场波澜壮阔的变革,“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分类发展、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等诸多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正深刻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推动着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并进一步指出要“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亟须发展着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给予指导和引领。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为一种历史进程,显然它又是一种发展着的实践。面对国际上形形色色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如何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寻求和确立科学、适宜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应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界必须面对并作出解答的重大课题。

长期以来,在国家或地方层面,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个误区,就是盲目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时常食“洋”不化。比较借鉴是必需的,但如果不能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进行中国化的改造和建构,就有可能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践产生误导。比如,上个世纪末开始的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过程中,马丁·特罗的有关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很有市场。但是,主要源于欧美背景的特罗理论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实际,其解释力和指导作用是有局限的。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亟须高等教育发展理论的中国化,建构起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体系。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1.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

这包括以下双重含义: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发展理论,是以宏观的唯物史观为基础,并融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为一体,这对于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同样具有解释力;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也是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实践也是发展着的实践,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才能更好地解释和回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遇到的新问题,这也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理论的理论基础的发展性之缘由所在。

建构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体系需要理论的兼容。以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理论的理论基础,并不排斥高等教育发展适当借鉴其他发展理论、汲取其合理的养分。而且,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本身也是发展的,这种适当借鉴和汲取对于丰富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无疑是有益的。

2.以多样性作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论的逻辑起点

多样性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样态,多样化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与传统高等教育发展不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最为普遍现象,也是最为本质的现象即为多样性,这既与教育的价值追求(满足每个人的教育需求和社会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有关,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到现代以降的阶段性的特殊现象。应当说,高等教育多样性既是高等教育发展到现代的结果性现象,同时又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出现的种种新现象、新特征和新问题的原因或根源所在,或可称之为原因性现象。比如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多样化的互为因果关系也反映了高等教育多样性作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果性现象和出现新现象、新特征和新问题的原因或根源的这一现象。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论需要解释这一现象,回答这一现象带来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种种问题。

而当高等教育进入到普及化阶段,这种多样性特征会更加明显,而且因为同时面临新的外部环境而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比如“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而人工智能正以人们难以预料的势头迅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创新型的新业态会不断涌现,为了适应这些新业态的发展,大学的办学模式很可能出现颠覆性的变化。因慕课的兴起而带动的“线上大学”已经在挑战传统大学的地位了,随着新业态的发展而新兴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必将要争取“大学”身份并产生变革性的影响。这更加要求多样性成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理论的逻辑起点,如果不承认这个逻辑起点,那就意味着可能要接受“大学的消逝”甚至“大学的终结”。因为如果说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更多还是传统大学规模的扩张,那么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将更大程度上会面临着各种新式大学类型的变化和传统大学职能的转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